建筑學城市設計范文

時間:2024-05-30 17:21:4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建筑學城市設計,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建筑學城市設計

篇1

關鍵詞:實踐教學,建筑學,城市設計,教學改革

0引言

“城市設計”是一門綜合性學科,要求設計師能夠始終以一種整體性、系統性的思維去思考設計對象,能夠從社會經濟、地域文化、綠色生態等角度切實地去應對現實社會環境中的具體問題,城市設計是聯系城市規劃與建筑學的重要紐帶。城市設計理論及實踐發展至今,在指導中西方城市建設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主要體現在城市特色營造、傳統風貌保護、老城區有機更新、新區場所空間營造等方面[1]。城市設計課程,是建筑學專業一門重要的必修課,其課程體系通常包含城市設計概論(理論課)、城市設計課程設計(設計實踐課)兩門主要課程以及城市設計相關專題。目前的城市設計教育延續傳統的建筑學專業培養模式,學生較為注重設計對象的空間形態,注意力和著重點大多落在建筑空間及形態組合的“創新”上,而相對忽略甚至無視周邊城市環境、居民風俗習慣及地域特色的傳承與延續。實踐活動為城市設計的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撐,同時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就設計實踐層面而言,主要分為三個大的層次:1)城市總體規劃層面的概念性城市設計、總體城市設計等;2)詳細規劃層面的地段級城市設計、街區級城市設計、舊城有機更新等;3)具體建造層面的城市小品、廣場、公園景觀等開放空間的規劃設計等。當前,在城市設計教學中如何結合具體設計項目,加強設計實踐環節,以幫助學生深入了解社會現狀環境、挖掘歷史文化、傳承地域特色,充分理解城市、建筑與人相互之間的互動關系,是當前城市設計課程教學改革的重要研究議題[2]。

1建筑學專業教育中“城市思維”培養的重要性

隨著中國城鎮化進程的快速推進,城市面貌發生著天翻地覆的變化。許多“奇奇怪怪”的建筑在全國各城市不斷涌現,其與周邊整體環境、歷史文化特色的不相協調也越來越多地被公眾關注,不斷挑戰著公眾的審美底線。因此,在快速城鎮化的背景下的建筑實踐往往容易走入誤區,忽視宏觀的城市環境,而沉迷于建筑單體的創作。因此,建筑學專業教育中應加強“城市思維”的培養,而作為城市規劃與建筑設計之間重要的聯系紐帶,“城市設計”獲得了業界越來越多的關注,其傳統的培養模式勢必隨著設計實踐應作出相應的調整。在本科階段城市設計教育中,適時的培養基于城市思維的建筑設計手法,進而影響其后續的建筑設計實踐尤為關鍵[2]。

2城市設計現狀教學存在的問題

當前我國建筑實踐中被人詬病的問題,原因雖然是多方面的,但追根溯源,專業教育的誤區及對人才培養的片面甚至錯誤導向責任無法推卸。當前建筑學本科培養模式中,建筑設計實踐類課程的安排通常是按照項目類型難易程度逐步深入的,而城市設計相關課程往往在高年級獨立設置。城市設計和建筑設計課題也獨立設置,缺少必要的聯系,而從細部入手的慣性建筑思維已經相對定型,使高年級學生較難理解或接受近似“變革”城市設計思維,也較難充分了解城市設計與建筑設計的關系,由于不能充分認識或接受從“城市思維”來指導建筑設計的新設計手法,從而其從復雜城市環境入手來分析解決建筑問題的能力也較弱,導致往后的工作實踐中建筑較“自我”,成果說服力不強[3]。目前我校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結合建筑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開設的城市設計系列課程主要包括兩部分內容:《城市設計概論》課程以理論講授,原理講授為主,結合教授設計方法;而《城市設計課程設計》結合具體實踐工程項目設計,主要是理論知識及設計方法的具體運用。課程注重培養學生系統的專業知識,教學重點主要在于強調城市設計的內容、設計方法和步驟,教學方法上運用了大量的案例分析,而對案例的分析往往更加注重平面分析層面,從而導致學生在設計過程中教條的學習案例,只注重案例形式學習,而對案例內涵挖掘不夠,運用到課程設計中往往就容易忽略地域特色、歷史文化和公眾的參與,導致片面的案例學習;此外,許多學生過分強調“設計創意和設計理念”,而忽視了對基礎資料的調研分析,造成創意和理念成為“空中樓閣”,無法落地[4]。為此,在城市設計教學中如何加強教學實踐環節,讓學生完成好因地制宜的城市設計作品,對今后培養優秀的城鎮建設人才有著重要作用和深遠意義。

3基于實踐教學的《城市設計》課程教學改革研究

3.1結合設計項目實施環節,強化實踐控制要求

我校城市設計系列課程安排在大四年級,《城市設計概論》開設在先,《城市設計課程設計》環節在后。而在課程實際教授過程當中,學生較為教條的理解課本及教師講授的知識,掌握和實踐運用的都是注重城市公共空間的具體形態設計,這就使學生對城市總體規劃層面的內容常常忽視,缺少對地塊周邊區域乃至是更大層面的認識,缺乏對城市設計實施策略的深入了解,對實踐項目的推進過程缺乏整體認識。導致絕大多數學生在方案設計層面過分注重設計概念,而缺乏對實際項目的可操作性的考慮,最后設計變成墻上的一張“藍圖”。因此,在城市設計課程改革實踐中加重實踐環節的比重顯得尤為必要,如實地踏勘調研階段加強問卷調查,隨機訪談等,搜集項目基地的歷史環境、風俗習慣、地域特色等資料。與此同時,在現狀調研的過程中注重任務的合理分配及團隊合作精神培養,讓學生真正了解并掌握設計與管理工作的流程[3]。

3.2結合設計項目推進過程,著重溝通交流能力培養

城市設計項目的推進過程,包括現場踏勘、資料搜集、問卷調研、方案生成及成果交付等,同時也包括貫穿設計乃至實施全過程中的與各方溝通協調的過程。城市設計成果不僅是規劃設計師個人設計理想的表達,同時也包括了與委托方、規劃行政主管部門以及公眾等進行多次討論的過程。一個優秀的設計方案,是規劃設計師解釋、堅持甚至讓步的結果[5]。因此,教學過程中對于學生溝通交流能力的培養將有助于今后他們走上工作崗位能自如的面對各方的質疑,并有充分的應對能力。在教學環節中,我們主要采取的措施是:首先,注重現狀調研環節的訓練。在《城市設計課程設計》課程前期階段,專門安排了綜合調研作業,調研的對象就選擇在設計地塊,最終形成調研報告并做PPT匯報交流。由學生分組進行,時間安排3周~4周。其目的是培養學生熟悉基本的調研方法、手段,并鼓勵創新調研方式方法,以及調研過程中對現狀問題的敏銳洞察力。同時,學生在調研和訪談過程中,就會接觸到形形的人,這對其良好的溝通交往能力提升大有益處,并直面城市發展過程中的現實問題,這對身處象牙塔中的學生們而言,將是一次很好的鍛煉成長機會;其二,在設計過程中,分階段設置多種形式的匯報答辯。在《城市設計課程設計》中,我們通常分為現狀調研階段、一輪草圖階段、二輪草圖階段、正式成果階段。為了培養學生的多方溝通能力,在每個階段結束時,均安排一次公開的答辯,其他同學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作為甲方、行政主管部門、專家以及公眾等,站在不同的立場,提出尖銳的問題,在與答辯人唇槍舌劍的交鋒中,學生們不但很好地訓練了思辨及表達能力,還能站在不同的立場,思考相應的問題并提出解決對策[6]。

3.3結合設計項目利益協調過程,注重綜合決策能力的培養

城市設計實踐項目的實施過程,也是利益相關方綜合協調的過程,各方文化背景不同、經濟基礎不同甚至風俗習慣也各異,均有各自的利益訴求,都希望自身的利益得到維護,話語權得到關注。社會文化的魅力,在于其包容性,在于多姿多彩文化及風俗恰當融合。而城市設計的核心就在于其協調及決策的過程。為了培養學生的綜合協調及決策能力,我們在方案設計過程中,尤為注意進行多方案比較分析,搜集整理實踐項目中的中標及陪標方案,讓學生進行詳細分析,提交簡要的專題研究報告并進行簡要匯報,點評過程別強調“參考答案”觀念:即設計方案沒有“標準答案”,沒有終極藍圖,更談不上絕對的對與錯,只有結合不同立場,從不同視角來分析其合理與否。要使一個設計成為“優秀設計”,就必須綜合各方觀點,協調各方的矛盾甚至沖突,并綜合決策。在這種情況下,城市設計設計及實施的過程就是一個利益博弈的過程。通過這些教學手段,讓學生們明白城市設計實施過程的系統性、復雜性以及靈活性,結合利益協調過程,逐步培養其協調與綜合決策的能力,為將來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復雜情況做好充分的思想及行動準備[6]。

4結語

城市設計系列課程在建筑學專業本科人才培養方案中占有重要地位,在當前部分地區城市缺乏特色、建筑求新求怪的城鎮化背景下,城市設計作為城市規劃與建筑設計之間重要的聯系紐帶,扮演著日益重要的角色。結合我校建筑學專業城市設計課程多年來教學過程中的反思,提出了結合實際設計項目的實踐教學思考。需要指出的是,在推進新型城鎮化發展的背景下,筆者的部分思考及教學實踐也處于探索階段,需要結合各高校城市設計課程成功的經驗加以整合和優化。

參考文獻:

[1]湯慧,寧啟蒙.新型城鎮化背景下城市設計課程教學優化研究[J].山西建筑,2015,41(29):226-227.

[2]王引,袁方.見微知著設計有道———城市設計專題會議綜述[J].城市規劃,2014(1):69-71.

[3]雷捷.結合實踐、強化特色———《城市設計》課程教學改革探索[J].北京城市學院學報,2013(6):64-66.

[4]李昊,裴釗,魯旭,等.結合設計競賽的建筑學專業城市設計系列課程教學探索———以2014年度第25屆國際建協UIA世界大學生競賽為例[J].建筑與文化,2014(11):45-55.

[5]肖哲濤,郝麗君.城市設計課程教學改革[J].華中建筑,2012(11):179-182.

篇2

關鍵詞:課程設計;改革;方法

建筑是一種實體的物理體,在物理體內實現有價值的人類生活,為了實現價值需要一定的空間關系使人們活動自如、生活舒適。另外,還要用科學方法追求“藝術”與“技術”綜合體的學問。因此,建筑學教育目的大體分三方面;創意性的探求、道德涵養、實踐奉獻。

設計是一種創新、創造過程。根據所學的知識,結合規范、發展趨勢、設計理念去創造符合現代社會需要的一種過程。在本人多年的教學經驗中,發現《課程設計》的場地都是教師限定的1~3個指定地點,設計中以外觀為主、閉門教學方式傳授給學生的現象屢見不鮮,因此導致學生缺乏創新思維、只想在書本和設計資料集中模仿,并找出答案。為了避免這種教學模式,本人以《圖書館設計》為例淺談一下開放式《課程設計》教學模式。設計過程大體包括三方面;場地選址及調研、設計階段、動手制作模型階段。

一、場地選址及調研

場地根據建筑物的功能要求進行合理的選址。如圖書館選址符合當地總體規劃和文化建筑的總體布置,還要滿足位置適中、交通方便、環境安靜、適宜的自然環境和地質條件。那么在《課程設計》中,教師不要給學生一個指定的場地,而且讓學生根據以上的要求自己去選擇合理的地段,然后根據地形圖確定尺寸,如果沒有地形圖那么讓學生到實地測量場地。場地確定以后不要著急畫圖,而且讓學生去調研。調研時不要盲目的讓學生去,而且分組后給每一位學生一個主題內容。調研時首先需要和調研單位的領導或專家進行對建筑物的長處與短處的采訪,然后一位學生負責拍照,一位學生畫功能關系草圖,一位學生畫平面草圖,二位學生畫立面圖,調研結束后每一位都要發表自己的想法和見解。然后進入設計階段。

二、設計階段

設計階段分為兩個部分;設計前期階段和實施設計階段。設計前期階段包括;場地設計及功能關系草圖,實施階段有手繪階段和電腦繪圖階段,包括平面圖、立面圖、剖面圖、詳細場地布置圖及周邊關系、效果圖、排版等。根據不同的功能還要增加一些內容,比如:流線分析圖、視覺效果圖、燈光分析圖等。

(一)場地設計及功能關系草圖。設計前期階段到場地進行地理位置、周邊環境、交通情況等的調查。然后進行分析,確定場地主入口和次入口及建筑物的位置、綠地、停車場等后繪制簡略的場地布置草圖。實施設計之前第二步要做的是根據調研圖書館的印象,去梳理圖書館功能的關系草圖,比如;入口處、情報服務中心區、閱覽區、藏書去、館員工作和辦公區、公共活動區、技術設備區、生活區之間的關系草圖,理解和讀懂他們之間的互助和流線、主從關系后,進入實施設計階段。這樣有利于學生的空間想象力,使他們能夠更好的布置平面。

(二)設計階段。設計階段包括;平面圖、立面圖、剖面圖、場地設計詳圖、效果圖、排版。平面圖先畫草圖以便修改,當草圖中的功能關系合理,房間大小滿足規范要求、房間布置合理、流線清楚的時候進行手繪,手繪可以增加學生的尺寸感、門窗設置位置及結構合理性,等手繪完成后通過CAD軟件進行電腦繪圖,完成平面圖的設計。

立面圖,根據平面圖先用手繪四個面的立面圖,通過立面圖的手繪,讓學生了解維特魯威五條標準;規則、秩序、適度、構思、手法。也通過立面圖提高學生的美學修養,讓學生了解每條線條的含義,使其達到更加和諧美麗。手繪后通過CAD軟件進行電腦繪圖,完成立面圖的設計。

剖面圖,根據平面圖剖橫、縱向較有特點的部位,而后用手繪。通過手繪了解建筑物的內部空間、垂直聯系、簡單的結構表現手法及人、建筑、環境之間的表現方法。手繪后通過CAD軟件進行電腦繪圖,完成剖面圖的設計。

場地設計詳圖,根據2.1場地設計草圖和已完成的平面、立面圖直接利用CAD軟件進行詳細的設計。設計首先確定場地內建筑物的位置,然后對其他剩余的場地進行綠化環境設計、造型設計、附屬建筑物及停車場的設計。

效果圖,根據以上的2次元圖像,在利用3D軟件繪制效果圖。通過效果圖的繪制,使學生了解周邊環境和造型對建筑物的影響,材質與顏色對建筑物的影響,視覺與光環境的變化下產生的不同效果。因此能夠讀懂色彩、影子、材質、背景對建筑物的重要性。

排版,以上內容完成后利用PDF軟件進行排版。通過排版使學生掌握怎樣在板面上表達本課程設計的全部內容,而且還要結合藝術表現的方法。

(三)制作模型。設計階段完成后要進行最后的模型制作。通過模型材料的切割和組裝,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與想象力,進一步了解建筑物的空間組合結構,理解建筑設計表現的技巧。

三、結論

場地選址、調研、制作模型等實踐性環節與《課程設計》教學相結合,避開以前的關門教學,采取開放式的教學模式,有效提高了學生的分析能力,現場適應能力,設計表達能力。然而通過手繪的環節,使學生有了對功能關系及尺寸模數的認知、線條與美學的含義。根據電腦的設計,使學生熟練掌握軟件的應用為將來適應社會的服務提供基礎,也使學生認知色彩、影子、材質、背景對建筑物的重要性。

參考文獻:

[1]鮑家聲編著.現代圖書館建筑設計[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9年.

[2]付瑤主.圖書館建筑設計[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8年.

[3]羅杰?斯克魯頓著(英),劉先覺譯.建筑美學[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8年.

篇3

一、多學科融合的建筑教育發展趨勢

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國社會進入環境可持續發展、地域文化多元共生的建設階段,人們對建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筑成為多學科交叉、技術與藝術有機結合的整體。當代建筑教育,朝著多元、開放、高度整合的方向發展。

建筑設計課程的教學貫穿于建筑學專業教學的始終,通過設置系列建筑設計專題訓練,在各教學環節加強與其他課程的銜接和知識的整合,培養學生綜合運用交叉學科的知識和技能解決建筑的建造問題。多學科融合的建筑設計課程教學具有綜合性、關聯性、實踐性和協同性的特點。

二、突出建筑構造協同教學的建筑設計教學實踐探索

功能與空間、場地與環境、材料與建造、地域與人文是建筑設計的基本問題。三年級的建筑設計相比二年級引入復雜條件,將整個教學過程分為四個專題,分別側重于場地環境、地域與人文、材料建構和技術綜合,逐步加深,強調專題間的承接性和整個教學過程的整體性。第三個專題材料與建構的建筑類型載體一般選擇為大跨度建筑設計,即以長途汽車客運站作為載體,通過建筑設計與建筑構造課程的協同教學,使學生在理解大跨度建筑與結構體系的相關知識和設計方法的基礎上,深入研究大跨度建筑的內在功能空間與外在形體塑造的關聯性,將較為復雜的大跨度建筑設計過程分解成為便于理解、跟進和提升的進程,由較為宏觀的建筑功能、形體、結構選型遞進式地深入到建筑材料的選擇、建筑細部構造節點設計,最終形成完整的建筑設計方案和大跨度空間結構體系分析成果。(圖1)

1.教學過程。建筑與技術自古以來密不可分,隨著技術設計與建筑設計的關聯性日益緊密,以技術為導向的設計思維訓練顯得非常重要。三年級材料與建構專題設計教學,依托大跨度建筑類型設定了技術綜合訓練目標。在大跨度建筑的設計中,建筑設計與結構的美學表現有著緊密關聯,建筑構造是建筑設計的深入和實現,課程的協同教學體現在學生設計方案與結構選型、構造設計的積極互動上,通過建筑設計和建筑構造課程之間的互動式教學,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提高學生的綜合研究能力。(圖2)

2.教學內容。大跨度建筑專題教學歷時7周,教學內容以階段性目標為基礎進行教學組織,將設計內容分為4個階段進行控制。(圖2)

第一階段,調研分析階段。重點進行設計原理的講授、場地和案例分析。通過多角度分析、討論問題,集思廣益,力求準確地發現和把握設計的切入點。學生以分組討論、PPT匯報的形式進行調研交流。

第二階段,概念形成階段。重點進行方案構思,形成設計概念。這一階段主要是明確整體構思,確定設計的研究方向。通過分析大跨度建筑結構選型方案,研究形體與結構的關聯作用,探討建筑在特定環境多種限制因素中建筑形態的可能性。

第三階段,設計深化階段。重點進行方案深化設計,材料與建構技術綜合。這一階段要求綜合完善建筑功能與空間、流線組織、材料選擇、細部構造等方面因素,對建筑主體進行深入設計與推敲。此階段主要體現建造技術對建筑方案設計的推動作用。

第四階段,成果表達階段。學生繪制技術圖紙、制作大比例模型(結合建造節進行)、制作效果圖、完成結構體系分析圖、制作多媒體匯報文件等。此階段建筑專業教師和構造專業教師對設計成果制作進行不斷線輔導。最后課程考核采用集中匯報答辯的形式進行,由建筑專業和構造專業教師共同對設計成果進行綜合評審,引導學生正確評價自己的作品。

三、教學特色

1.向設計本體回歸,建立強化課程之間銜接的教學體系。圍繞建筑設計這一主干課程,將多學科知識加以優化整合,使之環環相扣,達到多學科融合的目的。建造是設計的前提,只有將建筑的空間、構件與材料完美地結合在一起,才能產生好的作品。在大跨度建筑設計教學中建立建筑構造協同教學的體系,有利于在教學的各個環節強化建筑內外空間造型的引導,啟發學生對大跨度空間形態的預判,進而在解決場地與環境、功能與空間、材料與建構的遞進過程中,獲得建筑技術的有力支撐,提高設計方案的可實現度,豐富建筑設計的深刻內涵。

2.建筑技術與藝術的共生。順應時展的需求,多元、融合、建筑技術與建筑藝術有機結合,是我們追求的方向。多學科交叉融合的建筑設計教學,有利于從歷史與發展的角度出發,辨析建造的淵源,繼承其地域與人文特色。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運用新材料、新技術,創新性地探索建構問題,學以致用,樹立技術與藝術共生的可持續價值觀。

3.互動式教學激發學生自主學習和創新意識。師生的互動與交流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之中,極大地激發了學生們潛在的求知欲望和主觀能動性。通過師生間的雙向互動、技術知識的支撐,收獲設計成果的多種可能性,使創新成為可能。一方面,可以使學生通過明確的技術導向性,較為迅速地發現和把握設計的切入點,漸進式地深入到建筑的結構選型、材料的選擇、細部構造節點的設計中,避免因設計深度不足而流于形式。另一方面,提高了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有利于學生將所學的構造知識從建筑全局的角度整體串聯起來,由構造技術問題上升為建構藝術方面的探索。

篇4

關鍵詞:城市公園:符號:建筑符號i能指:所指

中圖分類號:TU98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0422(2010)02-0064-02

20世紀在西方興起的符號學最早是由瑞士語言學家索緒爾、美國哲學家皮爾斯提出的,它是一門研究符號系統的學問?,F在,符號學已經成為一項科學研究,其理論成果也已經滲透到其他諸多學科之中,特別是在文化研究領域起到了日益明顯的作用。

我們不妨借鑒符號學研究方法,對城市公園中的建筑設計進行分析和理解,使設計者更好地處理人―建筑―環境―社會一目然之間的關系。

1 城市公園中的建筑與符號學

1.1 符號學與建筑

1.1.1符號與建筑符號

符號對人們來說既平常又抽象,我們生存的世界到處都充滿著符號。皮爾斯曾說: “盡管我們不能說宇宙的構成是符號,但無疑宇宙中滲透著符號?!睂τ诜柕亩x,符號學各派也都見仁見智。雖然各自的出發點和敘述不盡一致,但其共同點都是將符號看作為以形象表達思想和概念的物質實在。文字、語言可以稱之為符號,而形體藝術和空間造型藝術同樣也能被視作為符號現象。作為空間造型藝術的建筑其實也可以被看作是“用建筑材料造成的一種象征性符號”,“是蘊含著極深的情感符號”。

1.1.2建筑符號的能指與所指

在索緒爾的術語系統中,能指與所指是記號的組成部分,他們如同一張紙的正反面一樣,或者說兩者之間互為表里,彼此是不可分離的。能指面構成表達面,所指面構成內容面。能指是一“事物”、一種介中物,它的內質永遠是質料性的(聲音、物品、形象);“所指不是”一樁事物’,而是該‘事物’的心理表象?!彼骶w爾清楚地指出了所指的這種心理性,把它稱作概念。在建筑中,能指可視為建筑韻形式、空間;所指可視為建筑的內容,它不僅體現作為客觀存在的特征,還受到社會規范、文化特征等多種因素的制約。建筑的能指與所指間的關系,即形式和內容的關系,它們是非常任意的。如在中國的語言中,“亭者,停也。人所停集也?!碑斎藗兛吹揭蛔ぷ拥臅r候,并不了解其材料或結構的構成,而只想到這是一個供人休憩棲身之所。一座由臺座、柱子和屋頂組成的結構物可以看作為基本的能指。這個結構物所構成或是亭子或是殿堂可稱作所指。把由材料與技術堆造的結構體比作事物本身,而把其顯現給人們的建筑形象比作概念化的事物,這就構成了最簡單的一對能指和所指的關系。

1.2 城市公園中的建筑具有符號性

1.2.1城市公園中建筑具有符號的一般特征

城市公園中的建筑作為一種人工創造的事物,具有某種傳達性,或者說其中負載有某種信息。這就構成了符號的一般特征。

1.2.2城市公園中建筑的符號結構

在符號學中,符號一般總是存在于某種“系統”之中的。符號的系統又被稱為“結構”。一個符號是不可能孤立存在的,它作為意義對象,只有在一定的環境中才能發揮解釋的作用。因此,符號只有作為系統才能體現出其意義性。在這個系統中,每個符號都是在與其它符號的差別中確定自身意義的,這種意義具有約定性,符號正是通過差別產生聯系,通過約定使聯系能夠合理解釋。而在城市公園中的建筑,因為處于不同的環境,基于不同的主題,所負載的信息也會不同,表達的意義當然也有所不同。這與符號能指與所指關系的任意性也存在一定關系。

1.2.3城市公園中的建筑是城市文化的表意符號

城市公園是人們生存的集臺性空間,當然承載這個集合性空間需要高技術與高科技的支撐。問題是在數字化的今天,城市公園以及其內的建筑真正具有深層意義的問題并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科學與技術問題,也不是城市公園以及其內在建筑“本身”的問題,而是一個遠為廣闊的社會學、文化學、人類學問題。正如某學者指出:世界上任何一座城市的文化由世世代代的思想家、偉人的意志與居民的思考方式及生活形態積淀而成?!傲_馬并非一日建成”――城市發展的“軟道理”凝固了數千年的文化基因,要想較好地繼承這一基因,城市公園的建設尤其不能忽視,因為它是城市中展示城市精神、城市文化的主要空間。而在這一空間中,建筑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正如勃羅德彭特所說: “建筑是文化的象征”,城市公園中的建筑就是城市文化的表意符號。

2 城市公園中建筑符號的特征

2.1 穩定性(能指的物質性)

符號的能指有一個基本特征是其物質性,如語言中的聲音或書寫,都是物質的,而其所表達的意義則是思想的。從這樣一個角度來看待城市公園中建筑符號,由材料、結構、形式等形成的結構物是公園中建筑的基本能指,而這樣一個結構物所標示的場所,因為摻入了文化背景、審美觀等因素,而具有了一定的意義與思想,因而是它們所形成的結構物的所指,如中國傳統風格公園內的亭、廊、榭等。在城市公園的建筑符號中,因為建筑本身是具有物質性的實體。所以導致符號間的關系也有一定的穩定性。

2.2 象征性(能指與所指關系的任意性)

對于符號的任意性,索緒爾說得很明白:“能指和所指的聯系是任意的,或者,因為我們所說的符號是指能指和所指相聯結所產生的整體,我們可以更簡單地說:語言符號是任意的?!?。能指與所指之間沒有自然或必然的聯系,不能由能指推斷所指,也不能由所指推斷能指,能指與所指之間的關系是習俗性的,具有很強的任意性,其問沒有什么道理可言,只是一種相沿成習的社會契約。符號學中所研究的絕大所數符號一般都具有象征性。這種象征的模糊性與彈性,能夠長期存在的主要價值就在于它會隨著時代的發展而能夠發掘出新的象征意義。正是因為這一點,就造就了建筑的民族性、地方性、時代性,甚至建筑師的個性:正是因為這一點。建筑全然沒有成為一種古板、雷同、重復、機械性的生產活動:正是因為這一點,后現代主義建筑才大量使用符號來顯示其“模糊與多義”。城市公園的建筑符號也如同其他符號一樣,也具有象征性,這種象征性能使公園的主題得到升華。

3 符號在城市公園的建筑設計中的運用

在城市公園的建筑設計中,建筑符號以各種形式出現,下面筆者將幾種常用的符號列出并針對其運用方法加以分析。

3.1 自然的生態符號

“生態”是種語言準則,它的作用是指導我們如何去跨越進化中的人類社會與自然兩者間的鴻溝?,F在有些城市公園為追求“綠色”而多加草皮或多種樹木;為追求“親近自然”而用自來水、人工假山石等構筑“山林野色”幻象等等,這是對“生態”內涵膚淺且消極的認識。設計師應結合沉淀中的歷史與進步中的

科技,賦予“生態”以高級內涵。利用高科技向自然學習并以藝術的方式表達出來,成為現在及未來生態意識的核心內涵。當然,也有相當一部分的設計還是成功的?

如2000漢諾威世博會公園及其展館建筑設計。以“人、自然、技術”為主題的2000漢諾威世博會作為一種特殊類型的主題公園,在設計時大量運用自然語言和生態符號來向人們展示未來人類將怎樣協調人與自然的關系,并與之和諧相處。公園內的那些臨時展館建筑更是極富創意,不僅造型奇特,還采用各種生態環保材料進行建筑。這些“生態符號”不斷出現在各幢建筑上,成為公園中的視覺亮點,使公園的主題得到了更充分地展現,如在荷蘭館的設計中(圖1),建筑師把荷蘭典型的生態符號――沙丘、暖房、森林、湖泊以及能發電的屋頂風力公園融合進了建筑內。其中,各種不同的自然風光按豎向疊層,每一層都有不同的結構體系。這樣,就創造了一個與傳統建筑觀念完全不同的具有演出性質的多層公園和一個新的自然空間。日本館則用經回收加工的紙料構成,寬35m,長72m的展館,拱形的結構、屋面、墻身都是由紙構成的(圖2)。自然光通過半透明的防水織物和紙膜構成的屋頂照到室內,既現代又極具日本韻味。在這里,不管是荷蘭館中的自然風景還是日本館的“紙”,我們都可以將它們視為同種符號――生態符號,它們都具有符號的表征意義,表達了人們對自然的關注,希望借助科技的力量與自然和諧相處。

3.2 模糊的象征符號

如上所述,城市公園的建筑符號具有象征性,抓住了這一特征就能使公園主題得以升華。這種象征符號被后現代主義設計師們反復運用。表達種種模糊的情感,其中尤以解構主義的先鋒們最愛使用。

如被稱作“二十世紀最徹底反理性作品之一”的法國拉維萊特公園。設計師伯納德‘屈米拋棄了傳統的主導、和諧構圖與審美原則,將各種要素裂解開來,暴露了部分與部分之間的矛盾,并用機械的幾何結構作為區域與區域間的連接從而激化了矛盾。公園中分布的鮮紅色小建筑物將人的好奇、失望甚至憤怒的心情再強化一等。小建筑物本身就是象征符號,它們象征著城市龐大聚集體的點點“碎片”。人們通過它們驚奇地感受著不可預知因素作用下產生的陌生與超現實的世界o (圖3)

更具體一點,我們在這些小建筑物的局部也能找到這種模糊的象征符號,如小建筑物上的門與窗(圖4)?! 耙粋€從窗子伸到屋頂的爬梯,是對門/窗對立的消解……只有這個爬梯象征著窗子可以有門的功能,模糊了門與窗之間的界線?!笔聦嵣?,門與窗本沒有一種確切的對立關系,而在這個實例中我們反倒發現了兩個層次上的自相矛盾:一,爬梯的出現讓“帶爬梯的窗”的能指與所指建立起新的“結構”,或日窗具一定的門的功能而門自身的形式/意義關系絲毫無損。窗戶的出現“引入了一個新概念”從而暗喻著陽臺可以有房間的功能,模糊了陽臺/房間的界線,也就是“消解”了陽臺/房問對立。二,如果這一“消解”成功了的話,那么建爬梯這一過程是不是又與“消解門窗”這一能指成為一一對應了呢?或許這正是解構的目的所在。

3.3 人文符號

城市公園中的建筑是城市文化的表意符號,因此,它們不能超然于歷史性和地方性之上,只具有技術語義和少量的功能語義,而沒有思索回味的余地,這樣會導致環境的冷漠和乏味。建筑既是一個物理場所,同時又是傳輸文化、意識的象征系統,它所具有的象征意義、政治內涵對于人們具有極為重要的社會涵化作用。它不僅僅關乎實際需要和經濟因素,還關系到存在的意義。這種存在的意義源自然、人類,以及精神的現象,并通過秩序和特征為人們所體驗。所以,可采用人文符號來體現城市文化,豐富公園的文化氟圍。

如廣東中山市的岐江公園(圖5)。設計師在公園內設計保留和充分利用了多個不同時代的船塢、廠房、水塔、煙囪、龍門吊、鐵軌、變壓器及各種機器,正是這些建筑及構筑物成了一種人文符號,渲染了場所的氛圍,體現了城市發展的歷史。

篇5

邢臺職業技術學院河北邢臺054035

摘要:隨著建筑行業突飛猛進的發展,作為建筑重要組成部分的建筑電氣技術也迎來了良好的發展時機,電氣工程的設計水平和施工技術水平也在逐步提高著。建筑電氣的設計施工水平關系著一棟建筑的電氣設備布置是否安全合理,能否正常的運轉,如果電氣設計施工水平不高,就會為未來系統的運行埋下隱患,影響人們的正常使用,造成投資的浪費。因此提高建筑電氣工程設計與施工水平就顯得十分重要了。

關鍵詞 :建筑電氣工程;設計;施工

1 電氣工程概述

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對于建筑物的要求也在不斷變化,順應人們的需求,建筑技術、電氣科技不斷發展,現在的建筑物功能和標準相應的有了提升,建筑電氣中應用的設備也越來越先進,電氣技術面臨著新變化、新挑戰。

傳統的電氣設備分為控制類、電工類等,隨著電氣技術融入電子技術、控制技術、通信技術等先進技術成果,成為一個綜合化的應用系統,這種單純的劃分方法已然不適用?,F在人們對電氣設備的依賴程度不斷增加,對建筑物內部的電氣設備的要求也隨之提高,傳統的那種僅為建筑物提供電力能源已經遠遠不能滿足現時的需要,需要合理的配置相應的電氣設備,以滿足人們的需求。以智能短路器為例,它的核心設備是微處理器,可以監控線路的工作狀態,將整個建筑內的智能短路器連接到計算機網絡中,實現對整個建筑供配電系統統一管理、實時監控、統一調控。

2 建筑電氣工程設計與施工遇到的問題

電氣設計方案是電氣工程施工的最主要依據,設計方案直接影響著工程施工質量。同普通工程相比,電氣工程有著明顯的特性。一般的工程如果設計方案存在缺陷而未被察覺,就按照設計圖紙施工,等到施工時發現圖紙有缺陷,及時進行設計變更,對整個工程造成的損失不會很大。電氣工程則不同,如果電氣工程設計圖紙存在缺陷,審查時又未發現缺陷,就按照設計圖紙施工,等到施工時發現設計存在問題,想要變更設計來實施補救就會很困難,會對工程造成無法估量的損失。等到完工之后發現設計缺陷,再想進行一定的補救,就會導致整個工程的防御功能下降,嚴重的會使防御功能完全喪失。因此在設計圖紙時必須要綜合考慮各方面的因素,避免出現不利因素。近年來我國設計質量不斷滑坡,具體表現如下:

2.1 設計違背或偏離設計規范的規定,安全性、可信性方面不執行設計規范的現象相當普遍。很多電氣工程設計違背了規范規定的安全性要求,按圖施工將會留下嚴重的安全隱患。比如噴泉的設計如果采用TN-C 低壓配電系統,僅引出一根PE 干線接地而不作電氣保護接地及等電位聯結設計,選擇的電氣設備和電纜不合適等,如果按照這些設計方案施工極容易發生水下燈具及潛水泵漏電而又不能及時斷電,導致嬉水時被電擊致死的傷亡事故發生。

一般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建筑的合理使用壽命長達50 年以上,而變配電設備的使用壽命僅為20 年左右或更短,而且變配電設備還要經常的維修,因此為了保證電氣設備的可用性及維修性,相關設計規范明確規定“應考慮設備吊裝及運輸方便”,但是很多高層建筑工程項目設計將變配電所與機房設置在地下層,并且沒有設計必要的運輸檢修通道,這就意味著建筑建成后,如果要維修更換運輸設備就必須撬開地板來解決,顯然這種設計是不合理的。

2.2 設計深度不夠。目前施工圖設計深度達不到建設部《建設工程設計文件編制深度規定》要求的現象相當普遍,主要是設計文件可實施性方面的缺陷,將直接導致施工安裝困難或錯誤,將影響項目建成的使用功能。

按照規定電氣照明圖中應在主要房間及場所內標注照度標準值,并合理的配置燈具。但是當前只有極少數的建筑在電氣照明設計中標注照度標準值并進行照度計算合理配置燈具,大部分的建筑照明的設計是依據建筑的功能憑經驗來布燈。

2.3 土建與電氣人員協調配合度不夠的問題普遍存在。很多建筑電氣設計人員與土建設計人員缺乏溝通,配合度不夠,導致給排水管道及通、排風管道與照明燈具及電氣管道多處相碰,接地鋼筋網的連接點的錯、漏焊和作為外引接地聯結點或檢測點預埋件的漏設,尤其是建筑結構轉換層,因柱(墻)內主鋼筋調整、防雷引下線鋼筋錯接錯焊的情況更易發生。

3 做好建筑電氣工程中的設計與施工的建議與措施

3.1 加強培訓,提高電氣人員素質。電氣設計安裝是一項專業性很強的工種。作為一名合格的建筑電氣工程人員,必須了解電氣設計規范,充分掌握相關的施工驗收標準與規范,具備一定與建筑電氣相關專業的知識技能,并了解這些行業的相關標準與規范;與時俱進,及時了解并掌握建筑電氣方面的先進技術和高新產品,善于發現、分析并解決問題。電氣設計人員要不斷吸取新知識、新技術、新工藝,積極主動認真的學習專業知識,堅持專業理論知識學習,掌握過硬的專業技能,深入實踐,學以致用,理論聯系實際。加強施工及管理隊伍的人員培訓,將“質量第一”做為施工的核心培訓內容,對電氣質量管理、監督、檢測人員應實行執業資格考核。加強對現場施工人員施工過程的質量控制,對工人進行針對性的培訓工作;管理人員要熟悉有關規范,從嚴管理,推動電氣工程質量管理工作的人員規范化、操作程序化、質量達標化建設。

3.2 加強建筑電氣設計安裝與各專業的配合。建筑工程是一項復雜的體系,只有土建、給排水、電氣安裝等不同專業相互配合協作,才能保證建筑施工保質保量的完成。如果缺乏統一的調度安排,每個專業和技術工種只考慮自身的工作面和工作要求,就必然會影響整個建筑施工的質量與進度。例如在進行混凝土澆筑、砌筑和墻面抹灰之前,必須根據施工圖紙對相應的管線進行埋設和線路穿管,如果出現漏穿或者少穿,后期的施工中則必須進行補穿和鑿孔,這無疑會影響整個建筑工程的施工質量。因此在工程項目的設計階段,建筑電氣設計人員要同其他專業人員溝通、交流,避免圖紙出現施工內容漏項、缺項。

4 結語

現代建筑與電氣工程密不可分,做好建筑電氣工程中的科學設計與施工是提高建筑電氣工程質量的最佳途徑。作為建筑電氣工程人員,要注重自身電氣專業技能和素質水平的提高,切實做好建筑電氣工程設計和施工工作,為人民生產生活提供個性化、專業化的服務。

參考文獻:

[1]肖永常.建筑電氣的施工與設計探討[J].經營管理者,2010(23).

篇6

關鍵詞:主輔雙線;引導;興趣;主動

中圖分類號:TU20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0422(2014)01-0086-02

1、引言

中國高等教育目前普遍存在著“嚴進寬出”的現象,學生經過干軍萬馬擠獨木橋的高考后,進入大學短時間內很難有較大的學習積極性和熱情,尤其是在占多數的實力薄弱的建筑院校。

中國建筑學會建筑教育評估分會理事長朱文一指出“截止201 1年底,全國開設建筑學、城市規劃、風景園林專業的院校324所,在校生111832人;截止2012年5月,通過建筑學教育評估的院校共有48所,只占全部開設建筑學專業院校的19%。未通過評估的建筑院校則普遍存在著師資隊伍數量不足、結構不合理以及師生比低的問題,形成了建筑教育的瓶頸”。

專業教師的數量與建筑院校日益增長的學生相比顯得捉襟見肘。師資力量的匱乏使得教師難以對所有學生進行有效地密切考核。圖1為大一學生自發題在黑板上的對聯――上聯:說你過你就過,不過也過;下聯:說你不過就不過,過也不過;橫批:別想過。反映出教學體系的陳舊與學生的疲憊心態。

2、傳統與現代的建筑教育

2.1 中國傳統建筑教育中師徒間的雙重關系

中國的傳統建筑教育源于中國匠人的手口相傳,世代承襲,“匠師被編為匠戶,子孫世襲其業”。師徒間的關系是“共同生活”與“技藝傳授”這兩種關系的密切融合,兩種關系看似相互獨立卻又緊密相連,師傅對徒弟的“技藝傳授”融合在日常的“共同生活”中,這種言傳身教的教育方式雖然看似簡單卻行之有效,雙重關系合二為一保證了技藝的無縫對接(圖2)。

2.2 現代的建筑教育理念

20世紀90年代被譽為當代教育心理學革命的“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是個體建構知識的過程,學習者不是被動的刺激接受者,而是對外部信息做主動的選擇和加工……自己建構起現實意義的過程”。由此可以看出,學習是教師積極引導,學生主動建構的一個過程。引導學生完成學習目標,培養學生興趣,提高學生積極性,是我們教師應該考慮的主要問題。

3、主輔雙線的教學模式研究

基于以上研究,針對實力薄弱的建筑院校的問題與現狀,為充分提高了學生學習興趣,挖掘學生設計思維,利用學生的課余時間進行專業的思考。我們在內蒙古科技大學的建筑設計基礎課程教學中提出了主輔雙線教學的模式,將傳統的單一系列教學模式轉變為大作業加小作業的主輔雙線教學模式。

主輔雙線教學模式的具體實施方法為:100%綜合成績=70%大作業(課內主線)+15%小作業(課外輔線)+10%其他(匯報、競賽、課堂臨時作業、節假日小作業等)+5%考勤。

3.1 主線分離

建筑設計基礎教學是建筑設計的啟蒙教育,需要學生掌握的知識點較多,往往在一年的時間內難以使學生通過設計作業的形式全部得到訓練,以往教師常常根據情況布置一些鋼筆畫等訓練,所以我們在主輔雙線的教學模式改革中將這一部分單獨提取出來作為輔線作業,使得主線的設計訓練更加主次清晰、重點突出和目標明確。

主線為常規專業作業,如渲染、外環境設計、內部空間設計等大作業,強調深入的專業訓練,成績占70%,主線作業依據各個學校的教學安排進行靈活設置。

3.2 強化輔線

輔線采取課內布置課下完成,根據課程進度布置可以激發學生創造思維與興趣的鋼筆畫、仿宋字、舊物改造、標識設計、講座、匯報、競賽等小作業,成績占15%,豐富學生的課堂與課外生活。教師根據專業和各種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區別安排。圖3為學生的“舊物改造再利用與分析圖”小作業,通過對身邊廢舊材料的改造與再利用,培養了學生的設計思維與學習興趣,潛移默化中鍛煉了學生通過模型推敲設計的能力,自由的分析圖表達培養了學生的草圖設計思維。圖4為“畫說我的建院生活”小作業,學生在通過漫畫形式表達學習狀態的同時增強了對于專業的了解和熱愛。

3.3 相生相長

主輔雙線教學的模式將建筑設計基礎課程中的主干設計課程與輔線的專項訓練變得相互獨立又可并行發展,解決了以往建筑設計基礎課程知識點較多難以取舍的問題,使學生得到系統全面的指導。分離出的主線強化專業的主干核心教學,輔線以靈活多樣的小作業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在升入高年級后依舊能保持自主學習的狀態,改變學生基礎薄弱、自主學習能力較差的現狀。主線和輔線之間的作業可以根據情況和需要進行相互轉化。主輔線既可相互獨立、又可相互配合,是一種靈活多樣可以自我生長、不斷完善的全新教學體系嘗試。

3.4 主輔合一

主輔雙線的教學模式改革實施后,將在學期末形成了主線大作業和輔線小作業兩種作業體系,結合大一建筑設計基礎課程的最后一個實體搭建作業,我們在年末舉辦了展覽、建造、音樂、文化節(圖5),將主輔雙線合二為一,把一年來的學生作業進行展覽,使學生從主輔雙線的教學模式中清晰看出自己一年來的學習成果和成長經歷,進一步增加學生積極性。

結合“展覽、建造、音樂、文化節”,搭建一臺學生自主組織的頒獎晚會,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主觀能動性,鍛煉學生的組織能力。晚會節目由以反映專業生活特色的話劇小品為主,有歌唱、舞蹈、搖滾等多種形式。晚會現場進行作業視頻的播放,同時評比出優秀作業進行頒獎。

晚會現場舉辦一年級結業典禮,使學生增加時間上的緊迫感,更加珍惜來之不易的大學生活。

建筑設計基礎課程的主輔雙線教學模式改革是一次全新的嘗試,提出了一個適合實力薄弱的建筑院校的可操作的教學模式,可以改善這些學校教學條件落后、學生入學素質較差的劣勢,將為全國的兄弟院校改革提供一定的思路,對于大量實力較弱的建筑院校的人才培養具有重要的參考和借鑒意義。

篇7

關鍵字:教學模式 建構主義 構建 意義建構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傳統的教學模式越來越不適應現代的教學要求。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教師講、學生聽”為特點的教學模式既不能保證教學的質量與效率,又不利于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批判性思維和創造性思維,不利于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人才。為了改變這種狀況,國內外的許多教育工作者、教育學家、教育技術專家多年來從理論與實踐兩個方面作了大量的研究與探索,提出了建構主義教學模式。隨著計算機技術和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建構主義教學模式正愈來愈顯示出其強大的生命力,對傳統教學形成了極大的沖擊。

建構主義教學模式最近幾年在國內研究較多,主要用在直觀性比較好、操作比較強的課程中,但對于邏輯思維要求高的程序設計教學中,研究甚少。為了為使廣大教師對建構主義有一大概的了解,本文以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為出發點、以促進學生更有效學習為目標指向,結合程序設計的教學實際,以C語言for循環語句為案例,具體地探討一下建構主義教學模式在程序設計中的應用。

一、建構主義教學模式的理論體系

與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以及建構主義學習環境相適應的教學模式是“以學生為中心,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起組織者、指導者、幫助者和促進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協作、會話等學習環境要素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新精神,最終達到使學生有效地實現對當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的目的?!痹谶@種模式中,學生是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教師是教學過程的組織者、指導者、意義建構的幫助者、促進者;教材所提供的知識不再是教師傳授的內容,而是學生主動建構意義的對象;媒體也不再是幫助教師傳授知識的手段、方法,而是用來創設情境、進行協作學習和會話交流,即作為學生主動學習、協作式探索的認知工具。

二、建構主義教學模式的構建原則

(1)把所有的學習任務都置于整個學習過程中。

(2)教學目標應該與學生的學習環境中的目標相符合,教師提出的問題應該是學生探索的目標。

(3)設計真實的任務。真實的活動是學習環境的重要的特征。就是應該在課堂教學中使用真實的任務,利用日常的活動或實踐整合多重的內容或技能。

(4)設計的任務是讓學生在學習結束后就能解決比較復雜的問題。

(5)給予學生解決問題的自主權。教師應該刺激學生的思維,激發他們自己解決問題。

(6)設計支持和激發學生思維的學習環境。

(7)鼓勵學生在實際應用中檢測自己的觀點。

(8)支持學生對所學內容與學習過程的反思,發展學生的自我控制的技能,成為獨立的學習者。

三、建構主義教學模式具體實現過程

1、教學目標的確定

目前C語言的教材是首先系統講解了有關概念、原理方法,最后才是舉例和應用,對于學習者來說知識點太多,難以理解,不符合學習思維習慣,很不利于知識的構建。在傳統教學設計中,教學目標是高于一切的,它既是教學過程的出發點,又是教學過程的歸宿。在建構主義學習環境中,學習目標則更被人們所看重,因為它決定著學生意義建構的方向,也確定了教學設計應當圍繞學生完成對當前所學知識“意義建構”這一中心?,F以C語言程序設計中for循環語句為例,經過深入分析,得到for循環語句的教學目標如下:

A、理解for循環語句應用場合;B、掌握循環操作的規律性;C、掌握循環條件的確定;D、理會For循環流程圖及執行過程;E、掌握For循環的格式;F、For循環語句的應用。

在學習目標的分析過程中,除了注重學生認知能力的發展,還應當關注學生情感目標的達成——指導學生對己、對事、對他人、對群體的情感體驗,培養學生行為習慣的養成,使學生在群體合作交往、情緒控制能力等多方面同時進步。

2、教學目標的分解

從前面得到的教學目標來看,知識點比較多,必須對知識點進行分類,分階段,分步驟,使目標滲透到所創設的真實情景中,從而實現建構主義教學模式的構建。

3、教學模式的具體實現

①創設真實情境,設計真實案例

學習活動的真實性一直被認為是建構主義學習環境的重要特征。持建構主義教學觀的學者們認為:真實性的任務可以整合多種知識和技能,它有助于學習者用“真實”的方式應用知識,在知識的應用中建構知識的意義;真實性的任務也有助于學生意識到他們所學習的知識和技能是與他們相關的和有意義的,這是維持學習動機的非常重要的因素。

轉貼于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對學習環境的強調和重視,使得“創設真實情境”成為教師開展有效教學以促進和幫助學生實現“意義建構”的一項重要任務。設計真實案例的原則為:要具有代表性,要覆蓋所要達到知識點,還兼顧學生的知識點。從這一原則出發我設計了以下幾個例題。

[案例1]s=1+2+3+…+100

[案例2]s=1*2*3*…*8

[案例3]

s=1+1/2+1/3+…+1/100

[案例4]s=1+1+2+3+5+8+… (前20項之和)

[案例5]

s=2+22+222+2222+22222

[案例6]s=1!+2!+3!+…+8!

其中每個案例均包含完整的流程圖,加深學生對循環結構的理解。

②提出問題

通過分解目標,提出探索和討論的問題:

[問題1]for循環語句的應用場合是什么?

[問題2]每個循環的操作規律是什么?

[問題3]每個循環的循環條件是什么?

[問題4]每個循環的循環次數如何計算?

[問題5]for循環格式是什么?

③學生自主探索

學習是建構性的。學習過程不僅僅是簡單的信息輸入、存儲和提取,在這一過程中,學習者必須對新信息(內容)所反映事物的性質、規律以及該事物與其它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系達到較深刻的理解,亦即通過認知結構的發展變化形成新的更為合理的知識結構。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學習者認知結構的發展變化有“同化”和“順應”兩種基本的途徑或方式。同化,是指學習者把外在的信息納入到已有的認知結構,以豐富和加強已有的思維傾向和行為模式;順應,則是指學習者已有的認知結構與新的外在信息產生沖突,引發原有認知結構的調整或變化,從而建立新的認知結構。同化是認知結構的量變,而順應則是認知結構的質變,同化與順應相互交替、循環往復,學習者正是在這一過程中發展了認知水平,完成了個體的自主性建構,實現了“意義建構”這一教學過程的最終目標。建構主義特別注重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首創精神,強調學生對知識的主動探索、主動發現和對所學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教學中以學生為中心,教師只對學生的意義建構起引導、幫助和促進作用,這是建構主義教學理論的一條基本原則。

④學生之間的協作

人們的認識活動總是在一定的社會環境中完成的,建構活動表現出明顯的社會性。事實上,每個學習者都以自己的方式建構對事物的理解,不同的人看到的是事物不同的方面,學習者通過合作可以使理解更加豐富和全面。因此,建構主義特別強調學習者之間的充分溝通與合作,強調學習者之間的有效交流和互動,注重在程序設計教學中采用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生媒交互等多種具體方式,通過協作使學生的意義建構更加完善。

建構主義強調學生是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并不忽視教師的作用。在努力為學生營造一種寬松、民主的學習環境和為學生創設一些具體的問題情境外,教師還是教學過程的組織者、指導者、學生意義建構的幫助者、促進者。特別是在學生自我探究之后,教師可以就學生學習中所提出的問題或教師自己安排的其他適當問題組織學生討論、開展協作學習,這也是建構主義學習過程不可缺少的要素。在組織學生“協作”、“會話”(討論學習主題的有關問題)的過程中,教師要對學生提供具體的指導,并對學生的回答給予明確、積極的評價;幫助學生弄清回答的根據和理由,組織、引導并虛心平等地介入學生間的討論和交流;教師要把握所討論的“問題”的價值性,“問題”要能夠引起學生的認知沖突,并具有一定的思考性、探索性、思想性、趣味性、開放性;注意問題的階梯性(學生認知結構的最近發展區)即站在學生現有水平的稍高處,才能更有效地促進學生通過連續地問題解決活動,將對規則的理解從一個水平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

⑤知識的遷移

教學實踐表明,在促進智慧技能學習的遷移方面,最好是為學生提供各種各樣的“新任務”,在不同的情境中呈現“變式”,提供精加工的練習。鑒于此,教學后,除課本所附的問題外,還可以適當增補一些有針對性的材料以豐富學習情境、拓展學習主題。通過知識的廣泛應用糾正學生原有的錯誤認識和片面理解,在新問題的解決過程中優化學生的認知結構。

⑥是否達到意義建構

建構性學習不是簡單地占有別人的知識,而是建構自己的知識經驗,形成自己的見解。建構性學習要求學習者承擔更多的管理自己學習的任務,要求學習者必須從事自我監控、自我測試、自我檢查、自我評價等活動,以診斷和判斷他們在學習中所追求的是否是自己設置的目標,通過診斷與反思以判斷自己的學習進展及與目標之間的差距,采取各種增進理解和幫助思考的策略,完成對知識的深層次建構。與此相應,教師則應當有意識地注重提高學生認知意識的水平和自覺的反思監控能力,逐步培養學生的診斷反思的習慣。在教學中,教師要留給學生一定的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以完成對學習過程的自我監視和調節,評價自己自主學習的能力、在小組討論中的貢獻和對知識意義的建構水平,逐步地使自己的反思監控水平從外控向內控、從有意識向自動化水平發展。

四、建構主義教學模式效果的評價

篇8

關鍵詞:環境藝術設計 實踐 教學 現狀 方法

一.環境藝術設計及其專業內涵

環境藝術設計,起源于上世紀80年代末,當時的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室內設計系(現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設計系)為仿效日本。而將院系名稱由“室內設計”改“環境藝術設計”,但專業名稱一直稱為“藝術設計(環境設計)”這8個字,就是俗稱的“環境藝術設計”方向。一時間,全國眾多設計院校步其后塵、紛紛效法。環境藝術設計通過一定的組織、圍合手段、對空間界面(室內外墻柱面、地面、頂棚、門窗等)進行藝術處理(形態、色彩、質地等),運用自然光、人工照明、家具、飾物的布置、造型等設計語言,以及植物花卉、水體、小品、雕塑等的配置,使建筑物的室內外空間環境體現出特定的氛圍和一定的風格,來滿足人們的功能使用及視覺審美上的需要。

環境藝術設計專業主要培養面向城市規劃、園林景區設計、小區與建筑企業、設計院的。具有園林規劃與設計、園林植物配置與造景設計、園林工程施工、園林養護與管理、園林生態學等方面的能力。并具備創新設計的基本素質和綜合職業能力的,牢固掌握城市園林專業必須的專業文化基礎理論和專業技術,從事城市園林設計、管理、經營、銷售及生產等工作的高技術應用性專門人才。

二.環境藝術設計專業實踐教學的現狀

目前,許多高校的環藝專業的構成課程教學存在一定問題,體現在教學內容、教學安排、教學方法、課題練習上都有一定的不合理性,特別是沒有注重實踐性教學過程。

1.課程內容設計有待完善。目前部分高校的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課程內容多注重幾何計算和公式,實踐環節沒有納入計劃。對一些需要學生重點感悟和發揮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內容很少提及。而且課堂教學很多只是讓學生進行簡單的二維模型制作,對于各種設計工藝鮮有提及。

2.教學安排缺乏合理性。構成課程通常安排在本科一年級教學中,許多學校將其視為一個獨立的單元,和專業素描、專業色彩課并行。這個階段學生還沒有具備相應的專業知識儲備,也沒有安排專門實踐的過程。構成課程在整體教學體系中的位置不合理,并且各種構成類型被分成單獨的各個教學模塊(平面構成、色彩構成、立體構成、空間構成等),模塊之間缺乏連貫性,不利于學生把構成課程作為一個完整的體系來學習。

3.教學方法缺乏啟發性。許多教師在課堂上只是一般性介紹講授構成理論,然后布置做授課理論相對應的圖形構成練習。抽象枯燥的教學方式導致學生學習主動性不高,不利于培養學生的設計創造思維。

4.實踐教學設備和投入資金不足。盡管高校的環境藝術設計專業學生人數逐年遞增,但其相應的實驗投入資金幾乎沒變。部分高校環境藝術設計課程教學還是以教師在課堂講授課本為主,忽略了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

三.環境藝術設計專業注重實踐教學方法

1.調整課程體系??蓪⒗碚撜n時與實踐課時的比例列表,讓授課教師做到心中有數,重視實踐課的教學與指導。環境藝術創新設計的課程體系改革是環境藝術設計教育改革的核心,是關系到能否提高教學質量和培養環境藝術設計創新人才的關鍵所在。在環境藝術設計教學活動中,能進行實際課題設計任務的機會是受到一定條件限制的。這種局限性給設計教學帶來另外一種新的教學模式,即概念設計。通過對國內外環境藝術概念設計教學實踐的比較分析,概念設計圍繞設計創意、設計邏輯展開,更注重概念與創新,設計思維與方法。

2.教師還要教會學生組織基本的設計語言符號,這個能力是建立在學生已有的新觀念的基礎上的。只能運用基本的設計語言,才能超出想象之外。這種教育過程要求教師必須有敏銳的觀察力和無比的耐心,同時還要熟悉學生的個性、喜好及他們的生活習性。在設計教學中,教師作為授課者和設計思維的啟發者,不僅要確立標準的設計語言,還要在設計過程中鑄造人的職業品行。

3.空間教學在構成實踐中的運用??臻g教學指以塑造建筑空間為設計造型的主要關注點的教學方法,也是更為接近建筑學科本體特征的教學模式。如一項經典的以空間為核心的練習是設置三乘三的九個相同的立方體作為基本網格,在此網格線上擺放一定數目的灰卡紙板,以一整套預設的形體和結構要素來進行練習,圍合、限定或分隔出各種基本的空g組織。它既反映模數比例和形體空間等形式結構關系,又包含裝配建造等具體建筑要素。

篇9

關鍵詞:建筑裝飾設計課程;教學改革;校企合作;實訓基地

一、引言

隨著建筑業的快速發展,以及人們對物質和精神需求的不斷增長,人們對建筑裝飾有更高的要求,而市場對于建筑裝飾設計人才的需求也不斷的增多,94年建筑業的體系劃分由原來的“勘察設計業、土木建筑業、設備安裝業”更改為“勘察設計業、建筑安裝業、裝飾裝修業”,據調查,行業年程產值估計在5500億元左右。其中公共裝修2500億元,家庭裝修3000億元。建筑裝飾業作為一個嶄新的行業,已在國民經濟中占據了重要的地位。而家庭裝修業也已占國民經濟總產值3.6%并在快速發展中。

隨著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的不斷深入,社會對高等職業教育質量也提出新的要求,廣大學生要接受高等職業教育,更需要接受有質量的高等職業教育,這是高等職業教育發展和社會對人才要求的趨勢。

而目前,經過對學生的就業情況及職業發展的跟蹤及調查,發現大部分學生在正式踏入社會開始工作后仍然需要經過2年的再教育方能正式步入工作的正軌。針對這些情況,我們高校就必須通過相應的教學改革來解決這些問題。

(一)當前建筑裝飾設計教學種存在的問題

建筑裝飾實質上是一門實踐性、操作性很強的學科,因為受到傳統的教學理念影響甚遠導致高校培養出來的畢業生只是理論知識比較豐富,但是實際操作能力比較弱,遠遠不能達到職業水平。

1.我們需要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掌握建筑裝飾基本理論和專業知識,熟悉建筑裝飾設計與造型的基本原理,及房屋內外裝飾工程施工圖繪制與表現技能,裝飾工程施工工藝操作的初步技能。且能夠從事建筑裝飾工程方案設計、施工管理和工程概預算等工作的復合型、應用型、技術型建專裝飾工程技術高技能復合型人才。但是高校的課程之間本質上很難做到聯系起來,學生過多的只是注重各門學科的考試內容,而忽略了課程之間體系的搭建及實際運用。

2.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較差,學校的實驗室設備跟不上科技的發展。由于我國的高等教育過多的重視學生的理論知識學習,所以實踐課程不多,學生的實踐操作也很少,這個直接導致學生的動手能力及創新能力差。學校的教學資源有限,教學設備也跟不上裝飾市場的更新,對于市場的新材料及新技術更是感到陌生。

(二)課程教學內容及方式的改革設想

1.建立完善學生的知識體系結構,學科之間相互穿插滲透,教師可以根據教學目的要求,組織學生運用典型案例進行學習、分析或小組協作的教學方式,將所學到的知識運用到實際案例中,從簡單到難,完整的經歷一個裝飾工程的工作過程,從識圖—現場量房—繪制平面圖(CAD)—資料收集,客戶交流—功能分析—方案草圖設計—風格定位—整體色調確定—材料的選擇—細部構造。最后完整的完成一套切實可行的設計施工圖、設計說明、若干張效果圖作為設計的標準。

將學生的課程作業進行展出,讓學生小組進行答辯,加強師生之間的互動,能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助學生將所學到的所有專業知識模塊組合構建,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及創新設計能力,對于他們未來的就業打好堅實的基礎。

在課程考核上,一改往日的卷面成績,將建筑裝飾設計課程的成績評定包括課程基礎知識、平時表現及實踐表現三部分為依據,分別占30%、30%及40%,強調了實踐設計能力的考查。

2.通過深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完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實現“工學交替、校企全程合作”人才培養模式,培養學生實際動手能力和專業操作技能。根據職業崗位群對人才的專業知識、專業能力和綜合素質的具體要求,構建并完善系統化實踐教學體系,實現理論學習與技能訓練相結合,校內教學與校外基地頂崗實習相交替,增加校內外實訓時間、優化實訓內容,在不同的學期根據能力培養的需要開展專業實踐。

3.創新課程設置體系,培養國際化復合型的建筑裝飾設計人才。為了能夠使嘉興職業技術學院建筑裝飾工程技術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體系切實符合未來社會人才需求的要求,我們教育工作者應該不斷學習和借鑒國內外建筑裝飾專業人才的培養特色,并且通過到建筑裝飾企業開展廣泛而深入的人才需求狀況的調研,以及對畢業生和用人單位進行跟蹤調查,獲取市場對人才需求的信息,并以此為基礎制定建筑裝飾工程技術專業的培養方案和課程體系,并且每隔1年根據新的反饋信息修訂人才培養方案。

對此,我們通過對六個學期進行了課程培養方案規劃。

第一學期組織開展專業認識實習。學生在學習建筑構造、建筑制圖與識圖的同時,主要安排學生到建筑和室內裝飾工地進行認識實習,通過對已建建筑工程、在建建筑工程、在建裝飾工程的參觀和學習,了解專業基礎知識和個人未來發展方向。

第二-四學期結合課程開展課程實訓。學生在學習CAD、裝飾工程施工與組織管理、建筑裝飾概預算、室內設計與表現、3D MAX、Photoshop等專業課的時候,在校內實訓室和基地開展項目實訓。

第五學期組織學生下企業(基地)進行8周的崗前綜合實訓,實習單位以校外簽約基地為主,并在實踐中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第六學期安排16周的畢業實習。實習期間,學生以準員工的身份頂崗實習,同時結合實習內容完成畢業論文(設計)任務。

積極開展校內校外基地教學化的教學實踐,通過邀請校外中級職稱以上的高技術專業人才進行講座交流,達到專業知識框架不斷提升的目標。

3.積極深化校企合作,共享“全真”實訓基地,與本地區龍頭企業合作完成的訂單培養或人才聯合培養項目,培養期結束,學生畢業當年申報。按照“功能完善、設施齊全、師資到位”的要求,與企業合作建設的標準化校內外實踐教學基地,包括:在合作企業內建立的“廠中?!苯虒W場所,企業在校內投資設立的“校中廠”生產性實訓基地。

使學生們能走出書本,走向施工現場,直面施工案例,體驗項目過程的一個教學模式。積極與多家裝飾設計、裝飾施工企業進行合作,共建校內全真型實訓基地,在不斷擴大規模的同時,讓學生積極參與企業項目的實施,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能夠通過自己動手操作,親自完成項目。

(三)結語

篇10

關鍵詞:工學結合 校企合作實踐基地 建設 應用

中圖分類號:TU761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我國的高等職業教育的根本任務是培養具有必要理論知識和較強實踐能力的專業人才。要實現這一培養目標,就必須走工學結合之路。加強對工學結合教育模式的理論研究,搞清工學結合教育模式的基本特征,積極開展工學結合教育模式的探索,既是高職教育發展的迫切需要,也是高職院校增強辦學實力提高辦學水平的有效途徑。我院的建筑工程技術專業從校內建設實訓基地和校外建立實踐基地兩個途徑來實現工學結合。

高職院校建立校內外實踐基地的重要性

高職院校建筑工程技術專業是要培養適應社會建筑企業的專業性人才為主要目標。校、內外的實踐教學是實現建筑工程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目標的主要途徑之一。而校、內外實踐基地的建設是培養建筑工程技術專業人才的基本支撐條件。由此可見,高職院校的校內、外實踐基地建設是高職院校教學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高職院校開展實踐教學、提高學生實踐能力的必要場所。我校建筑工程技術學院校校內實踐基地承擔了較大部分的實踐教學活動,是學生在校期間提高實踐能力的主要場所。而校外實踐基地的主要是采取校企合作的模式,利用企業資源加強學生的實踐能力。這種校內、外一體的實訓基地的教學的運行是實現學生知識、實踐能力和素質提高的最好途徑。

校內實訓基地建設與應用

高職院校的建筑工程技術專業是應用型高職教育,一些基本的實踐教學任務需要在學校里完成。在校內培養學生的專業基礎技能為以后的實習及就業奠定良好的基礎,因此校內的實訓基地建設顯得尤為重要。我院校內實訓基地建設包括三部分。一是校內實驗室的建設。

我院以具備建材實驗室、力學實驗室、土工實驗室的建設,用來完成學生《建筑材料》、《建筑力學》、《地基基礎》課程的實驗教學,這不但提高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同時也提高了學生處理數據的能力。我院還建立了計算機仿真實驗室,在仿真實驗室里學生完成了建筑工程CAD、建筑預算軟件、PM2軟件的學習,并根據實際工程完成仿真實訓。二是校內實訓車間的建立。我院已建立基礎與混凝土施工實訓車間、砌筑工程和裝飾工程施工實訓車間、鋼結構和屋面工程施工實訓車間以及鋼筋加工車間。我們在車間內建立了建筑物的各部分模型,例如基礎模型配筋、框架結構配筋模型、樓梯、雨篷配筋模型等,還有鋼屋架節點模型、砌體結構模型、屋面做法、施工縫做法模型等等。通過這些模型把課本的知識更加形象化,增加學生的感性認識。在車間能可完成《建筑施工》、《建筑結構》、《建筑識圖與構造》等課程的實踐教學。三是學院實訓中心已經有先進的材料檢測設備,能夠進行常用建筑材料的檢測實訓工作,目前我院已經與西南交大監理監理公司、黑龍江省建設集團現代建筑技術發展中心、龍航檢測公司等幾家企業達成共建校內實習基地的協議,共同利用學院的教學、科研力量強,和企業資金和技術優勢,做到資源共享、優勢互補。

校外實踐基地建設與應用

在校外實踐基地建設中如何尋找合作伙伴、如何運行是高職院校校外實訓基地建設的重要問題,校外實踐基地建設是高職院校建筑工程技術專業實踐基地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校外實訓基地是對學生進行培養工程素質的重要途徑,它能夠使學生接觸社會。了解就業形勢和就業市場,同時也是高校與建筑企業的紐帶。校外實訓基地建設我校主要采取的是“2+1”校企合作模式,這種模式學生在校學習兩年,以公共課程和專業基礎技能課程為主,最后一學年在企業頂崗實踐,主要學習部分專業基礎及基礎技能及具體工程實際操作。在基地建設上,學院充分發揮領導班子的作用,通過他們建立和加強與建筑企業的聯系,經多方的共同努力,逐步加強與有實力企業的聯系,使之成為我院的校外實踐基地。目前我校校外基地建設已初具規模,我院建筑工程技術專業已經在中建總公司第一工程局、第二工程局、深圳中海監理公司、黑龍江省建設集團省等內外幾十個知名企業建立了頂崗實訓基地。并且通過實習過程,也是企業了解我們的學生,對于愿意長期接受我院實習的企業,簽訂校企合作協議書,建立良好的長久的關系,以保證實踐基地的相對穩定性,從而保證校外實訓基地的穩定性和可靠性。

四、實踐基地建設存在問題與改進

在校、內外實踐基地建設與應用過程中存在著一些問題。例如,校內實訓基地利用率不高,校內年輕教師較多,缺少實踐經驗,對學生企業頂崗實習監管不夠,校外實踐基地關系不夠穩定等問題,針對這些切實存在的問題,我院提出了以下行之有效的改進措施:

1.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引進、培養雙師型教師 為了適應高職教育的發展,我院近幾年陸續從施工企業和設計單位引進具有實踐經驗人員充實到師資隊伍當中。同時也積極為校內畢業后直接從事高職教育,中間缺少實踐環節的教師創造實踐條件,讓老師深入企業進行脫產學習,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通過教師參加工程實踐,進一步提高了缺乏實踐經驗教師的專業實踐能力。通過以上措施使我院雙師型教師隊伍從結構上有了全面的提高。

2.校外實踐基地的長期運行對于校外實踐基地建立并能長期合作是校外實踐基地的關鍵。所以我??偨Y了一些高職院校在校企合作比較成功的經驗。例如,我們要尋找校企雙方合作的切入點,合作成功與否的關鍵是能否達到互惠互利,學校通過提供能夠為企業服務的學生來解決學校學生的校外實踐問題,形成校企雙贏的合作關系。其次通過建立良好的運行機制,讓校企合作長期進行下去。

3 校外實踐基地的管理 校外實踐基地建立后為了確保與企業的長期合作,我校的管理辦法采用的是學校與企業相結合的管理模式,在這種模式中企業為學校提供實踐場所并提供現場指導教師,指導學生完成為期一年的企業實踐。學校方面,每個學生都安排了校內實習指導教師,解決學生在實習當中遇到的學習、生活上的問題,并且校內指導教師經常與企業指導教師溝通及時了解學生的動態,是學生順利完成在校外實踐基地的學習。

高職院校校內外實訓基地建設是一項長期任務,需要不斷的完善。只有把實訓基地建好,才能培養出社會需要實踐性人才。

參考文獻

[1] 潘睿.土木工程專業實習、實訓基地建設的研究與實踐[J].職業教育研究,2008(8):109-110.

[2] 危道軍. 建筑技術全真模擬實訓基地建設及工學結合的教學實踐[J]. 湖北城市建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 3) :7 -12.

黑龍江省教育廳高職高專院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