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的基本規律范文
時間:2024-05-30 17:21:4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教學的基本規律,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電化教學 基本規律 模式
我國外語電化教學從起步至今已經歷24年。24年來,外語電教工作者對這一領域的基本特征和基本規律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探索和總結,為今后的發展積累了十分寶貴的理論財富和實踐經驗。筆者就上述主題談些看法。
外語電化教學本身包含著語言教學和媒體應用兩大部分。因此,它首先涉及到電教手段與語言教學的相互關系問題。我們知道人們的認識和思維過程是一個從直觀到抽象,然后再從抽象到具體的過程。外語電化教學完全符合這一認識規律?,F代教育技術運用教育學、心理學、生物學和信息論、控制論和系統論等原理,通過電教媒體來溝通和控制教學信息,以創造最佳教學效果。也就是說,電教手段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把抽象的材料形象化,利用聲、色、形、景來強化大腦中樞神經系統,并建立起信息聯系,從而誘發大腦迅速反應,加速記憶過程,提高記憶效率,達到縮短教學時間,增大教學信息容量的目的。這個過程,就是在有關教學法的指導下,充分發揮教學媒體自身的功能和特點,把設備的功能優勢轉化為教學優勢的過程。因此它展示了電教媒體與外語教學之間業已存在的內在關系,以及兩者之間的相互作用在不斷的磨合中得以鞏固和完善,并為外語教學水平的提高注入新的活力這一基本規律。
其次是外語電教與科學技術之間的關系。外語電化教學的發展與科學技術的進步密切相關。換句話說,它是科技成果在教學領域的實際應用。正如人類進化的歷史進程是以工具的革新為主要特征一樣,外語電化教學的每一步發展同樣離不開教學媒體的更新。一種新的教學手段往往是創造和推動一種新的教學形態的直接動力。以聽說教學法為例,行為主義教學流派根據“刺激-反應”理論提出的這一教學法則,要求學生通過大量機械性的句型操練來達到熟能生巧的境界,應運而生的語言實驗室成為從事這一活動的最佳“工具”。由此可見,技術設備的更新換代從根本上增強了電化教學的力度,推動它向更深層次發展。另一個方面同樣不可忽視:科學技術的發展周期不斷縮短,促使外語電化教學手段與技術的發展節奏日益加快。從教學媒體的沿革及其進展速度可以看出,從幻燈、唱片、電影、廣播、錄音、語言實驗室、電視、錄像、衛星傳播、計算機一直到目前的信息高速公路和多媒體技術,在不足一個世紀的演變中,這些媒體已經從原始的單一信息形態發展到集聲、光、電于一體的全息形態,變革的周期在不斷加快,新老交替的時間由初期的幾十年逐漸縮小到十幾年,甚至更短,形成一種日新月異的快節奏趨勢。這種趨勢給外語電化教學帶來了新的挑戰和機遇,認識和掌握外語電教與科技發展之間的這種規律能推動我們所面臨的工作。
第三是外語電教與人才素質的關系。電化教學從根本上說是一個人-機系統,在這個系統中人與機之間需要相互適應,然而人是處在主導地位的。因此首先要在人這個因素上下功夫。要發揮好人的作用,首先要根據總體工作規劃和要求,設定相應的崗位,明確每個崗位的任務和職責,根據不同崗位的各自特點選擇相應的工作成員。在人員的物色和調配中,充分考慮其專業特長,學歷層次和新老梯次,從整體上把握好合理的知識結構和人員配備。同時,在工作實踐中,注意選撥和培養知識面廣并突出一專多能的復合型人才。讓他們在管好用好現有媒體的同時,擁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去接觸新知識,進行創造性的勞動,努力成為新手段新技術的探索者和開拓者。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新的手段和技術不僅能為我們創造更好的教學條件,而且也為從事這項工作的人員提供了學習的機會。他們在適應新的工作手段中鍛練自己,提高自身的技術水平和業務素質,為他們所從事的科研革新開闊視野,拓寬思路。因此,人員素質與設備技術之間存在的這種互為轉化的辨證關系是直接影響到電教事業興衰的關鍵因素之一。發揮人與機這兩個參數的最大效率是我們電教工作者永恒的目標。
從上述關系中得出的幾條基本規律為外語電化教學勾畫了粗略的輪廓。從總體上看,目前外語電教正朝著教學、科研與服務三位一體的綜合型模式發展。然而,事實上每個單位的規模層次和工作任務是不盡相同的,因而在基本模式相近的同時,各顯自身特色。比如有的突出聲像資料的收集、積累與播放,為外語教學開辟第二課堂提供豐富的資料,營造出良好的語言環境和視覺氛圍;有的集中精力搞教學片攝制,擁有一支精悍的編導隊伍,為教材的立體化而努力;有的則大力加強語言實驗室和視聽教室的建設,為語音練習、口語實踐以及視聽資料的消化吸收創造條件;還有的充分利用設備和技術優勢,在保障教學任務的前提下,積極開展創收活動,改善教學環境和條件,以彌補原有教學經費的不足,擺脫經濟困境所帶來的種種束縛。目前電化教學模式的多樣化特點從不同角度和側面顯示了它的功能和作用,為它今后的標準化模式的形成奠定了基矗。
那么,從理論上說標準化模式應該具備那些條件和功能呢?我們不妨在這里作些探討。
1、從工作性質上看,它要有:1)聲像資料系統。這個系統包括衛星地面接收、無線電廣播、資料采購(錄音、錄像、電影、光盤、磁盤等)與貯存管理,聲像軟件制作等。2)傳播系統。它包括閉路電視播放,聲像閱覽中心,計算機網絡等。3)語言實驗室群。包括各種檔次的聽力室、視聽室、綜合型高級語言實驗室和多媒體實驗室等。4)教學與理論研究。包括外語教學(口語、聽力、視聽說課等)、電教基礎課教學、電教理論研討、教材與教法研究、課程教學設計等。5)設備技術保障與科研革新。包括所有硬件設備的保養、維護修理、改造與革新,以及技術開發應用、設備的研制與試驗等。
篇2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效率已是當前小學語文教師面臨的一個緊迫任務。病急也不能亂投醫,可不能完全丟了傳統好的東西,須圍繞抓好課前預習,做好充分的課前準備;創設和諧的課堂氛圍;重視朗讀的訓練;培養邊讀書邊思考的習慣;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手段這幾方面去實施教學。 下面,我將根據自己的教學實踐,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抓好課前預習
預習是學生對課文的知識事先做個先知先覺的過程,學生預習時會動眼、動腦、動手、動口,對于困惑或疑問的知識點會有深刻的印象,學生往往經歷了一個自動獲得知識、解決疑難的過程。學生帶著疑問上課就會主動探求問題的答案,再加上教師的正確引導,更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變被動接受為主動探索。如學生在預習《草船借箭》一課時,對諸葛亮的神機妙算欽佩不已的同時也產生了幾個疑問:為什么諸葛亮去借箭的時候故意一邊擂鼓一邊吶喊?為什么諸葛亮知道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來?為什么諸葛亮只要二十條船,不要多點或少一點的船?……因此,學生帶著強烈的求知欲在上課時迫不及待地要求解決。在集體討論和教師點撥中,學生對諸葛亮的神機妙算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順利地解決了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學生養成預習的習慣,課堂上就能節省時間,有利于教師優化課堂教學,更有助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二、做好充分的課前準備
大量的事實證明,凡優秀的教師,在課前都會很認真地做好課前準備。有的反復修改教學設計方案,有的細細斟酌考慮,他們所做的教學設計方案,許多都成了青年教師學習參考的材料。因此,備好課是搞好教學的基礎之基礎。語文教學尤其要重視備課,因為只有深入鉆研教材、精心設計課堂教學,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只有了解學生的情況,知道學生該學什么,才能弄清自己該教什么、該怎樣教??梢哉f,一堂課就是一盤棋,我們要下好這盤棋,就得在踏上講臺之前有一盤計劃,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課堂上靈活應對,才能保證課堂教學目標的順利完成。
三、創設和諧的氛圍
教學過程是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心靈碰撞的過程,不光是知識的傳遞,更是情感的交流、合作的運用,因此,我主張教師本身首先是一團火,并把這一團火化成對學生的情和愛帶進課堂,尊重、理解、寬容學生,讓學生從教師的熱情服務中、關心與尊重中體會到溫暖與期望、激勵與鼓舞,進而感到老師可親、可信。 教師要因“學”論“教”,設計教的過程,課堂上打破學生圍著老師轉、老師圍著教案轉,而是教師根據學生學習的需要,設計教的過程。
四、重視朗讀訓練
閱讀教學的第一步是讀文。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注重閱讀教學中的朗讀指導,是每個語文教師應盡的職責。要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教師的范讀十分重要。當然教師范讀時要讓學生邊聽邊想、邊看邊畫,正確聽出節奏、停頓和速度,聽出輕重緩急,讓學生進入意境。像《給予是快樂》、《去年的樹》這類課文,通過朗讀就能體會文中的思想感情,激發學生的同情之心;像《火燒云》、《觀潮》、《鳥的天堂》等這類文字優美的課文,更要讓學生用恰當的語調、語速有感情地朗讀,在朗讀中體會課文的思想感情,積累優美詞句,受到美的熏陶,產生愛國之情。在閱讀教學中,課文中的重點段,有些詞語很準確,有些句子含義深刻,對表現中心思想作用較大。指導學生朗讀理解好這些詞語、句段,可以幫助學生深入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朗讀不但可以感受語言文字的韻律美,而且能在有限的時間里感受文中的思想美、情感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以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當然,朗讀的形式也要多樣化,可引導學生自由讀、小組讀、同桌互讀、比賽讀等,讓學生在讀中理解、讀中體會。
五、培養邊讀書邊思考的習慣
良好的讀書習慣是提高閱讀能力和教學效率的重要途徑之一。要讓學生真正進入文本與作者對話,明白文本的主旨,從更深的層次理解文段,老師要讓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學會聯系上下文、聯系生活、聯系有關背景資料進行深入理解。如閱讀《匆匆》這篇課文,讀懂了作者從八千多個日日夜夜中產生的感受,可以聯想到自己度過的四五千個日日夜夜,從而與作者的感受產生共鳴,也悟出一些道理。在閱讀的同時,要讓學生學會抓住重點詞句體會作者的感情,通過動筆畫一畫、寫一寫、與同學議一議,加深對文本的理解。只有養成了邊讀書邊思考的習慣,學生的閱讀能力才會有大幅度的提高,我們的課堂才會真正具有實效性。
六、運用多種教學手段
篇3
《數學課程標準》將以往的“雙基”變為“四基”,即除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之外,增加了基本思想方法和基本活動經驗。至此,數學基本活動經驗成為數學課程與教學的核心概念之一,因為數學基本活動經驗比數學知識更具有生命力。正如日本教育家米山國藏所說的:“學生在學校學的數學知識,畢業后若沒什么機會去用,一兩年后,很快就忘掉了。然而不管他們從事什么職業,那種銘刻于頭腦中的數學精神和數學思想方法,卻長期地在他們的生活和工作中發揮著作用?!弊鳛橐幻麛祵W教師,數學課堂上應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豐富和發展學生的數學活動經驗。下面,我以“覆蓋現象中的規律”一課教學為例,談談自己的體會。
一、找準起點,激活已有經驗
教學片斷1:
師:你們能直接算出111111111×111111111等于多少?(生搖頭)
師(課件依次出示以下算式):如果告訴你們下面各算式的結果,你們能知道111111111×111111111的積嗎?
1×1=1
11×11=121
111×111=12321
1111×1111=1234321
11111×1111=123454321
……
生(大多數):111111111×111111111=12345678987654321。
師:你們是怎么解決這個問題的?
生:根據規律推算的。
師:你們是怎么找到這個規律的?
生1:先從小數開始。
生2:從簡單的開始想起。
生3:多舉一些例子。
……
學生不是一張白紙,他們學習數學是建立在經驗基礎上的一個主動建構的過程,學生有自己的活動經驗。因此,教師在教學中不能將學生已有的活動經驗置之不理,應在學生已有活動經驗的基礎上引導他們學習,這樣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時,教師要了解學生已有的活動經驗,精心創設情境,讓學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想法,這樣才能找準學生的學習起點,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
二、設計活動,生成新的經驗
教學片斷2:
師(出示例題):下表粗框中的兩個數的和是3,在表中移動這個框,可以使每次框出的兩個數的和各不相同,需要平移多少次?一共可以得到多少個不同的和?
師:有什么辦法解決這個問題?
生1:可以動手去移一移。
生2:可以一個一個列舉出來。
生3:這樣太麻煩了!
師:那怎么辦呢?
生4:能不能把數的個數減少一些,去找一找其中有什么規律呢?
生5:可以先把數的個數變成5個數、8個數、10個數……
教學片斷3:
師:誰來說說我們剛才的發現?
生1:平移的次數=數的總個數-每次框的個數。
生2:不同和的個數=平移的次數+1。
生3:不同和的個數=數的總個數-1。
師:如果每次框3個數、4個數、5個數……還有這樣的規律嗎?(學生自主探究)
師:誰來說說自己的發現?
生4:平移的次數=數的總個數-每次框的個數。
生5:不同和的個數=平移的次數+1。
生6:不同和的個數不等于數的總個數-1。
……
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一次次的實踐、一次次的發現、一次次的驗證來發現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不斷獲得經驗的積累,從而獲得發展。在這個活動過程中,學生獲得的不僅僅是“不同和的個數=數的總個數-每次框的個數”的結論,更重要的是懂得如何去驗證、去完善自身的經驗。學生的活動經驗,就是在一次次發現、驗證、完善的活動中不斷豐富和積累的。
三、鞏固應用,改造新的經驗
教學片斷4:
師:會議室里有一張50人座的圓形會議桌,張華和李明想坐在一起,并且張華在李明的右邊,有多少種不同的坐法?
生1:49種。
生2:不對,這道題和剛才的不一樣了。剛才是在一條直線上,現在是一個封閉的圖形,不能用剛才的規律了。
生3:50種,我是一個一個數出來的。
生4:我的答案也是50種。如果圓形會議桌是3人座就是3種,4人座是4種,5人座是5種……座位的總個數和不同的坐法是一樣多的。
生5:我還發現如果有3個人坐在一起,只要座位順序不變,座位的總個數和不同的坐法是一樣多的。
生6:4個人坐在一起,只要座位順序不變,座位的總個數和不同的坐法是一樣多的。
生7:5個人、6個人坐在一起都行,但不能超過座位的總個數。
……
數學學科就是以經驗為基礎并不斷發展與完善的,所以數學教學也應該基于學生已有的經驗,不斷改進和完善。杜威在《民主主義與教育》中指出:“教育就是經驗的改造或改組。這種改造或改組,既能增加經驗的意義,又能提高指導后來經驗進程的能力?!痹陟柟烫嵘A段,不僅要讓學生用獲得的經驗解決問題,而且要引導他們改造、完善自身的經驗,甚至創造出新的經驗。
四、反思過程,積累活動經驗
教學片斷5:
師:學到這兒,讓我們回過頭來總結一下,這一節課我們學習了什么?我們是怎樣學的?其中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生1:遇到復雜問題,要先轉化成簡單、容易的問題。
生2:舉例時要多舉一些例子,不能只舉一個例子。
生3:規律在一定條件下是對的,如果條件變了,規律就有可能不對了。
生4:我不僅學到了知識,而且學會了解決問題的方法。
……
數學基本活動經驗重在積累與提升。數學活動經驗的積累與發展,離不開教師有意識的點撥和訓練。引導反思是幫助學生獲得數學活動經驗的一個重要渠道。學生在活動中獲得的經驗一般都是模糊的、零散的,這就需要教師幫助學生將學習過程中獲得的經驗清晰化、條理化、系統化。如上述教學中,教師在課堂總結時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回憶數學知識產生和技能形成的過程,使學生在主動反思中積累數學活動經驗,并能將這些經驗表達出來。只有通過這樣的反思,才能使學生的思維得到良好的培養與發展,才能逐步提升和完善他們的數學活動經驗。
篇4
心理學有關的研究表明,影響學習遷移的基本因素有三個方面:一是新舊兩種情境之間所具有的共同因素;二是學生掌握的知識經驗所具有的概括化水平;三是學生對于事物之間的相互關系的覺察。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充分地利用積極方面的影響,努力創造條件,促進學習的正遷移,不斷地提高物理學的教學質量。
一、找出新舊知識的共同要素,設置正遷移的情境
在物理學中,新舊知識之間存在著緊密的聯系,有許多共同的要素。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盡量找出新舊知識之間存在著的共同要素,在課堂教學中設置正遷移的情境。物理學的一些概念,都是從實際物體中歸納、抽象而形成的,往往不易被學生所理解、掌握,但這些概念能反映物質運動的本質,具有普遍意義。因此,學生必須正確地理解和掌握它。
二、加強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訓練,為學習正遷移提供有利條件
知識之間、技能之間的共同因素是產生遷移的重要客觀條件,在物理教學中,教師應注重加強對學生進行基礎知識學習的指導和基本技能的訓練。教師可課前讓學生預習,課堂上組織學生參與討論,然后由教師講評、歸納、總結。上新課前,對舊知識進行適當的回顧復習,還可以通過習題課、階段復習、總復習等強化學習的手段,使學生對物理學中的基本概念、基本規律有較深刻的理解,并能熟練地掌握應用。
同時,根據物理學實踐性強的特點,加強對學生實踐課的指導,通過理論聯系實際,提高實驗技能,幫助他們對在實驗中獲取的數據進行正確的處理、歸納,總結出相應的規律。
對實驗中出現的誤差和問題進行認真細致的分析,找出原因,從而得出正確的結論。通過這些訓練,不斷提高學生分析、概括的能力,進而加深對所學的相關物理學的基本規律的理解。
通過引導、訓練,發展學生的概括能力,形成學生的聯想。學生的分析和概括的思維能力,是影響知識遷移的又一個重要因素。物理教師在教學中應注意發展學生的概括能力,使學生通過教師的引導、訓練,形成具有獨立地分析和概括問題的能力,形成能掌握新舊知識、新舊課程的共同特點,善于分析物質運動發展的過程、條件,及其各物理過程之間的相互聯系,正確地掌握物理學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規律。對于剛結束初中階段學習,進入高中或中專階段學習的學生,其中的相當一部分學生,在解物理習題時往往還停留在記公式的簡單過程,遇到一些比較復雜的習題時就感到束手無策。這與在初中階段學習物理時,缺乏分析和概括能力方面的訓練不無關系。因此,教師應注意提高學生的分析概括問題的能力。
無論是對基本概念、基本規律的講解,還是用例題說明相關基本規律的應用,教師都要注意引導學生掌握正確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并使學生從中概括形成能掌握自如的知識。
三、發揮思維定勢的積極作用,實現正遷移
篇5
關鍵詞:初中物理;解題能力;提高方法
教育是一項未來工程。初中物理解題教學,不光是解題 能力的訓練,而是科學態度的培養,科學方法的運 用、科學思想的灌輸。隨著近年來物理教學改革的深入,中考物理卷的命題逐年增了基礎知識與科技相結合,物理模型與實際生活相結合,問題解決過程與科學思維方法相結合的試題,所考查的能力,除繼續保留了重點考查理解能力、推理能力、應用數學處理物理問題能力、分析綜合能力和實驗能力的五大能力外,還增加了閱讀和信息轉換能力、開放性的發散思維能力、聯系實際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考查。因此,初中物理教學不光是物理解題教學,不光是解題 能力的訓練,而是科學態度的培養,科學方法的運 用、科學思想的灌輸;培養學生良好的認知過程。如何才能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呢?
一、充分理解基本現象、基本概念和基本規律是解題
學生解題中出現錯解的原因不外乎兩個方面:一是對基本概念及基本規律認識模糊 ;二是對物理過程不明,思路不清。故要提高物理解題能力的前提是加深對基本概念的理解 ,熟練掌握基本規律的應用,強化知識間的綜合聯系。這就要重視教材認真閱讀教材,構建學科的知識網絡。讀教材時要重視物理概念 、規律的建立過程 ,弄清每一個概念 、規律是怎 樣 引入或得出的 ,它們 的內容、物理意義如何 。對相互關聯的概念 ,要辨析其 異同。對于物理規律,要掌握它的公式表達、適用條件,用來解決什么問題等,不僅要記住知識結論,更要重視知識的形成過程。如果只是 死記了一些定義 、公式和一大堆所謂題型,那么碰到具體問題時,就可能不會用科學的物理眼光去分析問題 ,或不顧題意和題給條件而亂套公式。
二、認真審題
解題時我們應認真審題抓住題目中的關鍵字和挖出題中的隱含條件。物理解題的過程又是一個信息加工的過程,當我們面對一個物理試題時,關鍵就在于能否將 頭腦 “記憶庫 ”中的相應基本現象、基本概念和基本規律知識與題目建立正確的聯系,在讀題過程中思考,初步明確題意,有哪些已知和未知 ,判斷屬于什么知識范圍的問題和應用哪些知識 一一 是力、熱、光 、電、原子哪一大部 門,哪一部分的知識, 還是若干部分知識的綜合,并進一步應用這些知識分析、推理、最后完成解題 。
三、正確領會問題的情景,恰當還原物理模型
中考命題側重能力的考查, 以問題的變化為切人點 。千變萬化的物理命題都是根據一定 的物理模型 ,結合某些物理關系 ,給出一定的條件 ,提出要求的物理量。而我們解題的過程 ,就是將題目隱含的物理模型識別、還原的過程。 因此,要求學生學會分析并善于分析,通過對具體物理問題的分析,我們還要即分析題目涉及的物理情景、物理過程和狀態,分析各種條件下可能出現的結果和變化,以及導致這些結果和變化的原因。通過這些分析,還原題目對應的物理模型 , 結合模 型所遵循的物理規律,根據需要尋求的關系 ,寫出符合題意的物理方程 。
四、注重反思
在物理教學過程中,正確解答出一道題并非是對學生教育的最終目的,真正的目的是讓學生理解和明白 “ 為什么要出這道題?”、 “ 這道題考察了我什么知識點?” 、“有幾種解法?哪N是最優解法?” “ 如果在遇到類似問題我會如何解答?” ,這時物理習題出題者的用意,也是初中物理教學的主要目標,因此解題后的反思是取得較大收獲的一個重要環節,教師要教會學生運用反思的手段,達到“ 做一道物理題 ,會一類物理題,理解一系列物理知識,掌握一兩個物理規律的目的”。培養學生養成對自己的解題過程進行反思的習慣,不僅能提高學生解題的認知水平。而且是提高解題能力有效的方法之一。
隨著物理學科教學的不斷深入,學生所面臨的物理知識必然會變得越來越難 ,題目類型越來越多,面對難度和題型都逐漸增加的物理知識,如果教師不及時給予學生正確的教學指導與解題能力培養 ,那么學生就很容易陷入題海戰,出現畏難心理。畏難心理的出現對于學生物理方面的發展是非常不利的。初中物理教學要求教師在教學活動中不斷加強學生的物理思維 、物理解題能力及解題技巧,通過不斷的思維的訓練物理解題技巧的培養,進而提高初中生物理解題的能力。
參考文獻:
[1] 莫偉炎.解題后反思――提高物理解題能力的捷徑 .珠江教育論壇,2015. 04 .
篇6
關鍵詞:高中;物理;教學
高中物理是相對較難的學科,太多的基本概念、基本規律,難以記憶而且容易混淆。正因為如此,一部分學生感覺學習物理越來越難,越來越吃力,慢慢地學習成績越來越差,學習興趣越來越低。高中物理知識的學習是一個循序漸進的、漫長的過程,教師要注重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讓學生始終保持對物理的濃厚興趣,相信這樣堅持下來學生的物理成績會越來越好。
作為高中物理教師,我認為對學生進行指導是非常必要的,不管是課前預習,是上課,還是課后復習。下面我談一談我對物理教學的一些想法。
一、重視基本概念、基本規律
對基本概念、基本規律要讓學生理解清楚, 弄清本質, 理清相關概念和相關規律之間的聯系,對物理概念從定義式、變形式、計算式以及物理意義、單位、矢標性等方面全面掌握, 對定理、定律的理解從實驗基礎、基本內容、公式形式、適用條件等全面分析。物理概念是物理知識的重要組成部分。 物理概念有嚴格的科學界定。 同一物理概念在不同的物理學識水平階段嚴密的程度不同。 一些能力較差的學生對物理概念的界定模糊不清, 思維混亂,解題注意分配不合理。 如: 質點的位置、位移、速度、加速度及其時間是描述運動學的物理量, 幾個物理量之間有密切的聯系 。 位移是描述物置變化的物理量, 速度是描述物置變化快慢的物理量,而加速度是描述物體速度變化快慢的物理量。
勻 變 速 直 線運動公式, 拋體運動公式, 勻速圓周運動公式等,都是我們在研究運動學動力學問題時常常要用到的 。從動力學角度看運動學概念、規律能加深理解, 能知道它的本質。 如:加速度是力產生的,它建立了運動學和動力學的聯系;拋體運動是質點在恒力作用下的加速度恒定的曲線運動;簡諧運動是質點在線性回復力作用下的運動等.
二、注重物理思想、解題方法的指導
物理方法是物理思想的具體表現。 研究物理的方法很多,如有觀察法、實驗法、假設法、極限法、類比法、比較法、分析法、綜合法、控制變量法、圖象法、歸納法、總結法、發散思維法、抽象思維法、逆向思維法、模擬想象法、知識遷移法、數學演變法等。
極限法是利用物理的某些臨界條件來處理物理問題的一種方法,也叫臨界(或邊界)條件法。 在一些物理的運動狀態變化過程中,往往達到某個特定的狀態(臨界狀態)時, 有關的物理量將要發生突變, 此狀態叫臨界狀態, 這時有臨界值。 如果題目中出現如“最大、最小、至少、恰好、滿足什么條件”等一類詞語時, 一般都有臨界狀態,可以利用臨界條件值作為解題思路的起點, 設法求出臨界值, 再作分析討論得出結果。 此方法是一種很有用的思考途徑,關鍵在于抓住滿足的臨界條件,準確地分析物理過程。
類比法是指通過對內容相似、或形式相似、或方法相似的一類不同問題的比較來區別它們異同點的方法。 這種方法往往用于幫助理解, 記憶、區別物理概念、規律、公式很有好處。 通常用于同類不同問題的比較。 如: 電場和磁場,電路的串聯和并聯, 動能和動量,動能定理和動量定理,單位物理量的形式(如單位體積的質量、單位面積的壓力)等的比較。
而比較法可以是不同類的比較,更有廣義性。 比如數學中曲線的斜率在物理圖象里表示的物理意義是不同的, 應學會比較, 有比較才能有區別。
三、引導、鼓勵學生表述解題過程
篇7
關鍵詞:初中物理創新教育開展手段
1、 培養學生的物理學習興趣
1.1利用實驗教學激發學生興趣
在初中物理實驗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把握學生的好奇心,用一些生動語言將學生帶入到美好神奇的自然界及現實生活中。例如,成熟的蘋果為什么落向地面,而不是飛向空中;下雨的閃電、打雷等現象的本質是不是像神話傳說一樣;雨過天晴后的彩虹是什么原因出現的等等,這些精彩的實驗均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再如,可以用茶杯倒滿水,然后蓋上硬紙片,再倒置過來懸空而水不會灑到地面上,把新鮮雞蛋放入燒杯的水中會下沉,連續向水中加鹽并攪拌,雞蛋卻會慢慢浮上來。通過以上這些讓學生可以動手操作的實驗,讓學生一開始就感覺到物理這門課程的重要性和趣味性,產生自主動手參與實驗的興趣,為今后學好物理打下心理基礎。
實驗教學過程的引入也很重要,精心設計的引入猶如樂曲的前奏,起著提示主題,激起興趣,進入情境的作用。設計趣味性實驗,引入新課,不但可以讓學生將上課前分散的注意力集中起來,更中要的是能引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誘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把學生迅速帶到學習物理的環境中。具體生動的實驗現象,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啟迪學生探求真理,從具體形象思維轉入到概括抽象的邏輯思維,從而提高理性認識。
1.2創設情境,激發學生興趣
在教學中,精心設計一定環境引起學生新舊概念的沖擊,從而感到原有知識的不足,造成認知的不協調,激起學生的疑惑,進而產生一種積極探索的愿望。
例如,在講“牛頓第一定律”時,教師可將小車輪子朝上放在桌上,問學生:“怎樣才能讓車子動起來?”大部分學生都會說:“用力推小車就能動起來?!苯處熯呇菔具厗枺骸坝檬滞菩≤?,小車運動,當手停止推小車以后,小車會處于什么樣的狀態?”這時候學生們都會說靜止。這時可以讓學生們展開討論,最后讓分組后的學生總結他們的看法,讓學生們找出靜止的原因。教師再做引導,讓學生最終知道原理。然后再將小車放在桌上,輪子朝下,用手推動小車達到較高速度時,使手與小車脫離,小車繼續往前運行,這就又引出了慣性的概念。如此這般,引起學生認知的矛盾沖突,就如一石激起千層浪一般讓學生興趣盎然,急于知道答案,自然就會產生興趣。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教書,還要育人,在這一過程中,也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利用好物理課本上編寫的一些科學家好學的精神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既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達到教學的目的。同時,對于課堂突發事件的處理還要講究藝術,例如實驗因不可抗拒力失敗等,教師要處變不慌,隨機應變。
2、 依據學生實際情況,因材施教
學生的實際情況是已經存在的,教育的目的在于針對學生實際因材施教,不斷提升學生水平,縮小學生之間的差距,從而使學生的能力都得到培養和提升。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一方面要千方百計地努力使全體學生達到教學計劃和課標預訂的最基本的教育目標和教學要求,另一方面則應創造條件,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學生自己積極主動地開動思維,通過自我開拓,舉一反三,加深對學到的知識和內容的理解,并在這種自我開拓的過程中,使自己的學習能力得到鍛煉和提高。
教師在物理教學中應認真貫徹因材施教的原則,注意研究學生的學習基礎、實際水平、心理特征和認知規律,從學生的實際水平出發,設法提高他們的自信心和學習物理的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物理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他們能夠積極主動地獲得知識和提高能力。
在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啟發學生積極開動思維,養成獨立思考的能力和習慣,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和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在教學過程中,講解不求過細,要留給學生充分的獨立思考空間,要鼓勵學生獨立地鉆研問題和解決問題。要教育學生自己歸納所學到的知識和方法,經過獨立思考,達到融會貫通,形成正確的認知結構,并提高自學能力。教師的責任是教會學生學習,而不是代替學生學習。
3、改進傳統教法,提高課堂實效性
課堂教學必須分清主次,突出重點,對重點的概念和規律力求理解更深一些,并充分發揮這些重點的概念和規律發展智力、培養能力方面的作用。在課堂教學中一定要突出基本現象、基本概念和基本規律的教學。
在講解物理概念時,教師一定要重視得出物理概念和物理規律的過程,要通過實例、演示或實驗的分析,或者理論的推導引出新的概念、定理和結論,使學生清楚地了解物理知識形成的過程。教師要注重通過對物理現象、物理概念和物理規律的講解過程,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想象力,發展他們的智力。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注重循序漸進的原則。知識要逐步積累、擴展和加深,思維能力、自學能力等要逐步提高,不能要求過快、過急,否則就可能挫傷學生的自信心和學習物理的興趣。
課堂教學的重點必須放在對基本現象、基本規律和基本概念的講解上,絕對不能用講解大量例題,來代替對基本現象、基本概念和基本規律的講述。教師應引導學生把注意力放在對概念和規律的理解上,而不應急于做大量的習題。
學習是循序漸進的過程,是由易到難、由簡單到復雜的過程。如果對學生的要求太高,而超出學生的實際能力,這樣不但學生的能力得不到提高,反而會削弱學生對基本概念、基本現象和基本規律的理解,從而使學生失去學習物理課程的興趣。
4、結論及建議
在新的歷史時期,和新的教學與管理的征途中,物理教師也要以新思想、新人才、新教育、新世界的理論來武裝自己,不斷與時俱進,深入理解并貫徹好教法與學生學法的辯證關系。在繼承和發揚傳統教學方法優點的同時,不斷創新教學方法,打造出新課標指引下以學生為主體的新型課堂。在無愧于職業光環的同時,為培養出更多合格的優秀人才貢獻自己全部的力量。
參考文獻:
[1]崔秀梅.初中物理新課程教學法[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篇8
1、揭示幼兒學習特點與有效教學的規律。幼兒教育心理學根據幼兒發展特點,促進幼兒的學習與發展,幼兒學習的基本方式、特點與規律,游戲在幼兒學習與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幼兒認知、語言、社會性等領域學習與發展的特征與規律都需要深入系統地研究。
2、形成有中國特色的幼兒教育心理學理論。幼兒教育心理學的發展,首先要加強基本規律研究和學科理論體系的構建,形成富有幼兒學習與教育教學特點的理論體系,不能完全借鑒和依賴國外的研究成果和框架體系,要體現中國的地域的特殊性與文化的獨特性。
3、科學指導幼兒園教師的教學實踐。幼兒教育心理學要幫助幼兒教師理解幼兒的學習過程、學習特點以及科學的幼兒教育教學方法,促進幼兒的學習,實施有效教學。
(來源:文章屋網 )
篇9
關鍵詞:數學思想方法;歸納;基本理念
在當前的數學教學中,數學思想方法在數學教學中已經必不可少,但是在具體的教學中,數學歸納演繹方法雖然受到了教育工作者的重視,但是學生的創新能力卻沒有受到教學工作者的重視。因此在數學教學中需要培養學生掌握一定的數學思想,以應對各種各樣的數學問題。
一、數學歸納思想的基本內涵和意義
1.數學思想的重要性
在傳統的數學教學中,主要的教學方向是對表面的數學知識進行講解,也就是說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里,數學思想方法被嚴重地忽視,這樣下去學生的思維就會逐漸固化,因此,在初中的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能力顯得十分重要。
2.歸納法是重要的數學思想方法
在數學學習中,歸納法是一種可以將不同的數學理論綜合起來去看待的數學學習方法,同時更為重要的是其也可以成為進行數學探索發現的重要形式,同時數學歸納思想也在數學概念教學中發揮重要的作用,因為該方法可以幫助學生將特定的知識內容進行全面構建,特別是在初中數學學習的特殊時期,一些數學理念的建立都是靠歸納法發現的,學生在數學學習中的創造力在一定程度上也基本上是依靠歸納,所以說在學習中一旦沒有歸納很可能就會喪失創新能力,而創新作為國家民族發展重要的推動力,必然不能被忽視,作為初中生必須很好地具備這種能力。在數學教學中,學生在解答一些數學問題時運用歸納思想,不僅可以很好地發現解決問題的基本規律,還可以在自身已經解決問題的基礎上發掘該問題所透露出的客觀存在的規律,并且可以提出富有建設性的命題,這樣學生的創新性思維也會得到發展,同時在學習我們不難發現,其實歸納法是看待事物發展中透過普遍性去認識特殊性的,只有看到了事物發展中的特殊性,學生的歸納能力才能體現出來,所以說在數學教學中,教師應該把培養學生的歸納能力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并且必須把這種思想與課堂教學有機結合起來。
二、數學歸納思想的基本特點
歸納思想是對事物規律總結和認識的過程,歸納思想的運用通俗來說就是在認識一些數學理念時,結合一些典型的案例,并對其進行觀察分析,然后去總結其一般規律的過程,比如在分析a、b、c三者的基本規律時,a具有性質Z,c和c同樣具備c的性質,此時學生在歸納時就可以看到這三者之間的共同規律,這樣我們在分析問題時思路就會清晰明了。根據歸納方法的對象是否完全,我們可以將其分為完全歸納法和不完全歸納法,其中完全歸納法指的是在認識數學規律時完全肯定或者完全否定該對象所擁有的性質,并且根據該規律進一步推測出這種性質的一般結論,由于完全歸納法所分析的對象十分全面,因此,結論往往是正確的。不完全歸納法指的是在觀察和分析數學理論時所考察的對象具備或者不具備某種性質的方法,從而去認定事物是否具備或者沒有具備其基本屬性的方法,由于這種方法所考察的對象不夠全面,因此這種結論值得進一步推敲。
三、數學歸納思想給予教師的基本啟示
首先根據教學中所遇到的基本問題對初中各個階段的數學教師進行訪談,分析的重點主要集中在教學中是否運用了歸納思想、歸納思想教學的難點以及針對難點所采取的基本策略,從這三個方面進行分析。
針對剛剛進入初中的學生而言,如果在教學中直接講歸納思想,這樣對于抽象思維能力還不是很強的學生而言,顯然是不合時宜的,比如,在學習代數的因式分解時,展開和合并的規律,有些邏輯思維較強的學生可能看了一遍后就能馬上領悟,但是一些學生可能需要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后才會逐漸明白,其實歸納思想的教學難點主要集中在如何讓學生發現不同數學問題中的共同點,這就需要教師循序漸進地引導。到了初中學習階段,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已經有了一定的進步,但是還不夠成熟,這時候教師可以先給學生一些簡單的歸納推理問題讓學生去探究,對于一些數學理論理解力比較強的學生而言,可能很快就找到了基本的內在規律,比如,一次函數的象限分布規律,只需要將k、b的正負關系弄明白就可以很快歸納出共同的規律,并且教師在教學中需要讓學生善于觀察不同函數圖象的異同點,比如,反比例函數和正比例函數之間的異同點就需要學生自己去歸納總結。
綜上所述,針對初中各個年級學生的基本情況,其對歸納思想的認識是隨著不同年齡段和年級所學的知識不斷產生變化的,總之是隨著學生的學習能力基本呈現正比例發展的,對于剛進入初中的學生而言,其歸納能力和意識還比較弱,即其發展了基本規律但是還不善于運用數學語言加以表述,另外,由于學生的學習方法比較被動,教師給學生的一些數學概念和理論往往都是自己事先演繹好后給到學生的,學生歸納的機會比較少,因此,教師需要注重給學生提供一個觀察問題、發現問題的平臺,最后讓其在實踐中印證其歸納的理論。這樣學生的歸納思想才會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得到體現,同時給教師的教學啟示也會通過學生的學習狀態展現。
參考文獻:
篇10
關鍵詞:物理;規律教學;思維
物理規律(包括定律、定理、原理、公式等)反映了物理現象、物理過程在一定條件下必然發生、發展和變化的規律,反映了物質運動變化的各個因素之間的本質聯系,揭示了物理事物本質屬性之間的內在聯系,是物理學科結構的核心。整個中學物理是以為數不多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規律為主干的一個完整體系,物理基本概念是基石,基本規律是中心,基本方法是紐帶。要使學生掌握學科的基本結構,就必須讓學生學好基本規律。
縱觀整個初中物理,可以將物理規律分為以下三類:
1.實驗規律
物理學中的很多規律都是在觀察和實驗的基礎上,通過分析歸納總結出來的。我們把它們叫做實驗規律。如杠杠平衡原理、歐姆定律、阿基米德原理等。
2.理想規律
有些物理規律不能直接用實驗來證明,但是具有足夠數量的經驗事實。如果把這些經驗事實進行整理分析,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推理到理想的情況下,總結出來的規律,這樣的規律我們把它叫做理想規律,如牛頓第一定律、真空不能傳聲等。
3.理論規律
有些物理規律是以已知的事實為根據,通過推理總結出來的,我們把它叫做理論規律。如并聯電路中電阻大小的計算等。
怎樣才能搞好規律教學呢?
1 聯系新舊知識、收集事實依據,學會研究物理規律的方法
物理規律本身反映了物理現象中的相互聯系、因果關系和有關物理量間的嚴格數量關系。因此在物理規律的教學中必須將原來分散學習的有關概念綜合起來。只有用聯系的觀點來引導學生研究新課題提出新問題才能激發學生新的求知欲與新的興趣。另一方面物理規律本身總是以一定的物理事實為依據的。因此學生學習物理規律也必須在認識、分析和研究有關的物理事實的基礎上來進行。尤其是初中學生他們的抽象思維能力不強理解和掌握物理規律更需要有充分的感性材料為基礎。
2 建立思維方法,理解物理規律
初中階段所研究的物理規律一般著重于用文字語言加以表達即用一段話把某一規律的物理意義表述出來,有些規律還用公式加以表達。對于物理規律的文字表述要認真加以分析,使學生真正理解它的含義而不是讓學生去死記結論。例如牛頓第一定律這一理想規律的教學就可采用“合理推理法”,即在實驗的基礎上進行推理想象,由有摩擦的情況推想到無摩擦時的運動情況,最后把這一規律的內容表述出來。在理解時要弄清定律的條件是“物體沒有受到外力作用”。還要正確理解“或”這個字的含義,“或”不是指物體有時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有時保持靜止狀態,而是指如果物體原來是靜止它就保持靜止狀態,如果物體原來是運動的它就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許多理論物理規律的內容可以用數學形式表達出來就是公式。要使學生從物理意義上去理解公式中所表示的物理量之間的數量關系而不能從純數學的角度加以理解。例如:對于歐姆定律的表達式應當使學生理解這一公式表達了電流的強弱決定于加在導體兩端電壓的大小和導體本身電阻的大小,即某段電路中電流的大小與這段電路兩端的電壓成正比與這段電路中的電阻成反比,公式中的I、U、R三個物理量是對同一段電路而言的。把公式進行變換得到電阻的定義式R=U/I。如果不理解公式的物理意義就可能得出“電阻與電壓成正比”這一錯誤的結論。
3 明確物理規律的適用條件和范圍
每一個物理規律都是在一定的條件下反映某個物理現象或物理過程的變化規律,而規律的成立是有條件的。因此每一規律的適用條件和范圍也是一定的。學生只有明確規律的適用條件和范圍才能正確地運用規律來解決問題才能避免亂用規律、亂套公式的現象。例如,歐姆定律I=U/R,適用于金屬導體,不適用于高電壓的液體導電,不適用于氣體導電,不適用于含源電路或含有非線性元件的電路。而且I、U、R必須是同一段電路上的三個物理量。
4 認清關系,加以區別
物理規律總是與許多物理概念緊密聯系在一起的,與某些物理規律也是互相關聯的,應當使學生把物理規律與同它相關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規律之間的關系搞清楚。如:牛頓第一定律與物體的慣性雖有聯系但二者有本質的區別不能混為一談。在教學中經常發現學生把慣性與運動狀態等同起來,把物體不受外力作用保持原來的運動狀態說成是“保持物體的慣性”。我們知道慣性是物體的固有屬性,物體無論是靜止還是運動、是否受力,任何時候都有慣性。而牛頓第一定律是一個反映這些客觀事實的物理規律,兩者不能混為一談。
5 聯系實際應用,掌握物理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