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規律原則范文
時間:2024-05-30 17:22:1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教學規律原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 多媒體教學 認知負荷理論 教學設計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Multimedia Teaching Design Principles Based on Cognitive Learning Rule
LIN Jing, GUO Hailing
(Faculty of Foreign Languages & Cultures, Kunm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Kunming, Yunnan 650500)
Abstract The use of multimedia technology in teaching has gained popularity, however, is faced with multimedia teaching courseware too dependent on teachers, teachers and lack of communication, teaching students to keep up with the speed of other issu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gnitive load theory to analyze the reasons for having a universal regularity problems encountered in multimedia teaching, and according to the learner's cognitive load regularity, try to find effective multimedia courseware design.
Key words multimedia teaching; Cognitive Load Theory; teaching design
1 多媒體教學面臨的問題
多媒體教學是當前高等教育中不可或缺的教學手段。多媒體教學環境是指“一個教學材料(如一個科學或數學的解釋)以視覺(如動畫或插圖)和言語(如解說或文本)的表征形式賴以呈現的學習環境”。①和傳統教學方式相比,多媒體教學能夠以視圖和聲音的方式更直觀地展現教學內容,用插圖的形式有效地解釋了文本中比較抽象和晦澀的內容,更能夠引發學生的聯想與學習興趣。根據心理學家特瑞赫拉的心理實驗,“人類獲得的信息83%來自視覺,11%來自聽覺,3%來自嗅覺,2%來自觸覺,1%來自味覺;他的另一個記憶持久性的實驗結果表明,2小時后,人們一般能記住自己聽覺信息的70%,視覺信息的72%,視聽結合信息的85%,72小時后人們就只能記住聽覺信息的10%,視覺信息的20%,視聽結合信息65%”。②因此,用圖像的方式來加強學習過程中獲取信息與保持相對長久的記憶力是有效的途徑。
然而在多媒體教學的發展過程中,其缺點也漸漸顯現出來。由于多媒體課件可以提前把教學內容做成PPT,上課時教師只用跟著PPT的播放順序進行教學即可,這樣很多教師對多媒體課件產生了較大的依賴性。傳統的教學教師和學生多進行面對面的交流,但多媒體教學的“工具性”,使得師生關系從原來的情感交流變成了人機對話,傳統的教學中師生均為課堂中心,而多媒體教學中,課件和大屏幕成為了課堂的中心,這樣正常的師生交流不能夠實現。多媒體課件的豐富多彩在某種程度上削弱了教師的主體作用,影響了教師的授課藝術性發揮。學生思維過程被“課件流程”所取代,課堂變得平面化。③多媒體教學的“畫面化”使教學變得直觀化,破壞了教育中形象思維能力和想象力的培養,尤其是某些比較抽象的理論性的課程,需要學生運用邏輯思維來充分消化的學習內容很難由“畫面化”的教學方式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學生雖然獲得了視覺與聽覺上的享受,然而缺乏身心投入的真切體驗。課程性質從傳統的“聽”變成了“看”,釋放了教學的速度,同時引起了其他問題:教師授課速度加快,單位課時內知識量增大。課件轉換速度大于學生的接受速度,學生無法內化學習內容,反而造成了學習效果膚淺的后果。而在傳統教學中,學生可以趁老師板書時消化學習內容?,F代教學中,由于學生無法跟上屏幕切換速度,理論性的文學概論課容易上成文學欣賞課。④
多媒體教學過程中還產生了教學感受和學習感受不同步的問題。教師在運用多媒體技術進行教學時往往自認為教學效果良好,而學生的反饋則有著不同的結論。根據西北工業大學進行的一項多媒體教學效果的調查,結果如下:“4.2%的學生對課堂使用信息技術‘有助于更好地與教師交流’持中立態度,27.4%的學生選擇‘同意’,說明學生認為信息技術的使用并沒有提高與教師交流的程度;對于‘有助于與同學更好地交流’,37.5%的學生持中立態度,31.3%的學生同意,說明學生之間的交流也沒有太大的提高”。⑤這一結果表明多媒體技術在課堂上的使用無利于師生之間的交流。根據另一項針對河南省各類本科院校的教師和學生進行的調查,則可以看到教師和學生在多媒體教學效能上存在明顯的認識差異。在“多媒體是輔助課堂教學的手段”、“多媒體能激發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多媒體能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和“課件內容能代替板書”四項中,教師/學生的認可分值分別為:4.58/4.15、4.33/3.98、4.22/4.13和3.23/2.63,這表明教師比學生更多地認為多媒體教學效果較好。而在多媒體課件的學習效能調查中,在“脈絡清晰”、“信息量適中,符合學生的接受能力”、“教學重點、難點突出”、“內容是對教材內容的提煉、加工和補充”、“圖、文、聲并茂,使課堂生動活潑,提高了學習積極性”、“畫面清晰,文字大小適中,色彩搭配合理,適合在多媒體教室投影教學”、“頁面信息量適中,文字清晰明朗”這幾項中,教師/學生的認可分值分別為3.87/4.23、3.69/4.10、3.69/4.08、4.03/4.28、3.70/4.10、 3.84/4.13和3.85/4.10。這表明在教學效果方面教師和學生之間的感受出現了較大的分歧,出現了不同的認識偏差,教師認為多媒體教學效果較好,而學生的認可度則沒有教師那么高。⑥
多媒體技術作為一種輔的教學技術,它的出現無疑對教學是有很大幫助的。然而如何運用好它,研究者提出了一些方法,如:(1)糾偏。糾正對多媒體教學的過度依賴;(2)留白。注意適當、適度安排技術手段的運用。(3)互動。加強教學過程中師生互動。(4)人文。處理好“道”與“器”的關系,把大學生人文價值的形成與培養放在文學課程教學的重要位置。⑦這些的方法固然有道理,但由于沒有理論的支持,顯得過于感性。
2 認知負荷理論與多媒體教學設計
上述部分提及了多媒體教學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和研究者們提出的解決方法,根據人們學習認知規律,是可以找到多媒體教學問題的原因和應對方法的。本文擬從認知負荷理論的角度來探討這一問題。
2.1 認知負荷理論
認知負荷(cognitive load) 是指人在信息加工的過程中所需要的心理認知資源的總量。就信息加工而言,“認知負荷是指工作記憶的負荷,即同時被要求施加在工作記憶上的智力活動的全部數量,是一個表征學習特定材料或完成特定任務時需要的工作記憶資源的概念”。⑧認知負荷理論建立于“工作記憶的有限性”這一基礎之上,它強調人的工作記憶只能有選擇地注意并加工一定量的傳入的感覺數據,超出的感覺數據不會被有效地記憶在人的大腦之中。這就使得如何有效地設計能傳入人的記憶的教學材料成為重點和關鍵。在教學當中,個體先前的經驗、學習材料的組織和內在本質以及教學的組織這些影響因素把學習者的認知負荷分為三類:內部認知負荷(intrinsic cognitive load)、外部認知負荷(extraneous cognitive load)和相關認知負荷(germane cognitive load)。⑨內部認知負荷主要由學習者本人以前或已有的知識經驗構成,它不直接受到外部教學設計的影響,然而它依然是教師教學設計時應該考慮到的因素。外部認知負荷則主要由教學材料的設計與呈現為中心因素,為了有效地在人們有限的工作記憶中傳入有用的信息,因此在教學設計中不能加入過多的無用信息,哪怕這些信息本身是有趣的。相關認知負荷指通過教學材料的組織和呈現引起有利于信息加工與獲得的認知負荷。在以上三種認知負荷中,外部認知負荷與相關認知負荷是可以通過教學設計手段得到有效提高的。三種認知負荷相互疊加交錯,但要是促使學習發生,三種負荷總量不能超過記憶資源的總量,這也就解釋了為何多媒體在釋放了教學速度之后,學生無法跟上教學步驟的原因:多媒體課件制作者沒有注意到學生的記憶資源總量的問題,課程內容大于學生的記憶資源總量,因此導致學習者無法加工并記憶信息。
2.2 多媒體教學的設計原則
2.2.1 三種認知加工
根據以上的三種認知負荷,在面對多媒體學習時,人們要經歷三種類型的認知加工過程:必要加工、外來加工及生成加工。必要的認知加工是指學習者為了理解學習材料而進行的認知加工;當材料同步并持續出現時,學習者能夠處理更多的信息。外來認知加工是指學習者會被外來的無關材料所影響,當排除這些無關的材料時,學習者能夠更有效地獲得信息。生成認知加工是指當學習者和先前的知識聯系起來學習時更能夠有效地進行深層次的認知加工,因此如果能把詞語與畫面結合起來,學習者能夠記憶更多的知識。⑩多媒體教學設計主要著重于“詞語”與“畫面”兩個方面,因此當利用這兩個因素進行教學,如果學生有效獲得信息和知識,便可以證明有意義學習的發生?!坝幸饬x學習包括注意到呈現材料的重要方面,將所選擇的材料組織成相關的認知結構,并將其與已有的相關知識進行整合等幾個基本過程”。 要達到有意義學習,教學設計上就要有效地解決認知加工負荷超載的問題,要減少學生的外來加工,增加生成性加工,并保證三種認知加工的總和低于認知容量總和。
2.2.2 減少外來認知加工的多媒體教學設計
外來認知加工超載源于無關材料太多且布局混亂。與教學無關的材料卻要學習者分散注意力去進行認知加工,盡管有的材料非常有趣,然而它會占據一定的認知容量,因此應該摒除。很多教師在設計多媒體課件時抱著增加課堂有趣性的目的,加入了很多有趣的圖片和音視頻,然而這些材料和教學內容并無多大關系,而學生還要分神去處理這些無關的信息,造成了實際學習效率低下的后果。這就是為何教師和學生在對多媒體教學效果的感受上出現了認知偏差的原因。減少無關材料的教學設計原則有一致性原則、信號原則、冗余原則。一致性原則是指排除與教學無關的材料,因為它們會占用學習者的認知容量,干擾學生的注意力。所有的材料都應該指向教學內容,無關的材料一律排除。信號原則是指某些重要學習材料應該給出提示符號以引起學生的注意力。如用重點符號標注,或者使用不同字體或顏色等方式,當學生看到這樣的符號,都會加大專注力,有利于他們學習處理較重要的知識點。冗余原則是指多媒體課件應該只包含動畫和解說,而非動畫、解說和屏幕文本都包括在內。如果學生同時要運用看圖、聽音、看文本三個渠道,就會占據學生的認知容量,分散學生的注意力。而且學生在畫面和文本之間游移目光會造成視覺通道超載,消耗大量的腦力。很多教師把大量的文本寫在PPT上,學生無法同時看文本、抄筆記、聽教師講解。而由于教師本人不用抄寫文本,因此他會無意中加快PPT的翻頁速度,造成學生應接不暇,疲勞不堪的后果,學習效果自然不好。
有效地設計多媒體教學課件是為了減少認知加工負荷,有效的手段有空間接近原則與時間接近原則??臻g接近原則是指應同時呈現相關的文本和圖畫,文本應該靠近或鑲嵌進圖畫當中。如文本與圖畫相隔過遠,學生要不斷搜索并匹配相應的文字與圖畫,會消耗過多的認知資源,從而導致認知超載。如在文學課上介紹某一作家,應把他的照片與簡介放于同一張PPT上,以便學生同時獲取知識與直觀的印象。時間接近原則多指學習材料組織的“共時性”,即同時呈現畫面與解說效果比相繼呈現要好。如果先出現畫面再出現聲音,學生就要先保有前者的記憶,還要和后者所聽到的信息聯系起來,這樣容易造成認知超載。認知超載的后果就是無法獲得有效記憶。
2.2.3 管理必要認知加工的多媒體教學設計
針對文章開頭提到的多媒體教學中出現的翻頁過快,學生跟不上的問題,有以下的方法進行改善。根據理論,必要認知加工超載往往與學習材料復雜、學習者沒有經驗以及學習材料呈現過快有關。當圖畫與文本快速呈現時會引起視覺通道超載,造成學習效果不佳的后果。在這樣的情況下,運用聽覺的解說比運用視覺的文本呈現效果要好。用聽覺形式代替視覺形式呈現語言材料,有效地把視覺通道上超載的內容轉移到聽覺通道上來,從而實現有效的認知加工過程。因此在多媒體課件的設計中,應注意不要過多地呈現文本材料。圖片信息清晰時,沒有必要運用文本進行解釋,以免造成不必要的信息重復,增加學生的認知加工負荷。圖片需要解釋時,多用語音進行解釋,而不要呈現大量文本,而教師僅只是照著文本念一遍,這樣會造成學習者的視覺通道超載,從而影響實際學習效果。
當出現快速且復雜的動畫以及學習者對學習材料不熟悉時,為了減少認知加工超載的問題,可以運用分段原則、前訓原則與通道原則。分段原則是指用片段代替連續的材料呈現,學習效果會更好。前訓原則是指在材料呈現之前,先讓學習者熟悉相關的概念,學習者會學得更好。通道原則是指在學習材料上打印出詞語,適用于對詞語不熟悉的學習者,或者課程中包含有專業詞匯、符號,亦或學習者是非母語人士或者聽力障礙者時。在英語教學中,如果出現了較難或生僻的詞匯,因學生運用第二語言學習的緣故,可以在詞匯旁邊打印出中文釋義,以減低學生的認知加工負荷,提高學習效率,這是符合學習規律的。
2.2.4 促進生成加工的多媒體教學設計
為了激發學習者的有效學習,還可以運用多媒體原則、人性化原則、語音原則與肖像原則等教學設計原則。多媒體原則是指運用多種媒體手段,如圖畫、聲音、文本等來設計課件。這個原則的理論基礎在于:當文本和相應的畫面同時呈現時,學習者能夠更好地建立兩者之間的聯接;當只出現文本時,學生只能運用想象來聯接文本,這對大多數學習者有一定的難度。多媒體原則更適用于知識水平較低的學習者,他們更需要圖像化指導。人性化原則是指用口語講述比用書面語講述學習效果更好,學習者會把講述者視為對話伙伴。語言原則是指在講述中運用本民族語言效果優于運用外國語言。而如果講述者的肖像呈現在屏幕上效果會更好,這就是肖像原則。如在多媒體課件的設計中注意到人性化原則,應有效改善文章前部提到的多媒體教學使師生關系陌生化的問題。
3 結論
多媒體輔助教學技術的出現,為課堂教學增加了很多生動活潑的方式。但是多媒體教學的設計卻涉及到人類認知的特點。如果忽略了這些特點,多媒體教學就會出現一些偏差,造成教學效果不佳的后果。在多媒體教學設計過程中,一定要始終以學習者為中心,而非以技術為中心,這兩者的偏重,造成了當前多媒體教學中出現的一些問題。很多教學人員陷入了用技術驅動教學的認識誤區當中,沒有從學習者的認知規律和局限性出發來進行教學設計,而一味以技術來包裝課程,造成了課件雖好,效果卻差的局面。多媒體教學的重心應該放在教學方法方面,而非技術方面。技術只是一個輔助手段。教師在運用多媒體技術時應理解真正引發學習發生的不是媒體技術環境,而是學習者內在的認知加工過程,因此多媒體教學課程的設計應立足于對學習認知過程的深刻理解的基礎之上。
基金項目:本文為昆明理工大學教育技術研究項目(2013-2014年度)的子項目“多媒體與網絡技術在英國文學教學中的運用”(項目編號:2013122)的研究成果之一
參考文獻
①⑧⑩ 嚴莉,苗浩,王玉琴.梅耶多媒體教學設計原理的生成與架構.現代遠程教育研究,2013(4):38-45.
② 王彤.新媒介視域下外國文學經典教學研究.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3.15(12):51.
③ 陳毓文.談古文教學與多媒體的使用.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3-34;方明建.大學課堂多媒體教學的困境與突破.中國大學教學,2013(2):65; 劉昕.高校多媒體教學研究及對策.教育與職業,2014(14):164.
④ 王澤慶.視覺文化背景中的文學概論多媒體教學.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36(4):137-140.
⑤ 高惠莉.計算機多媒體教學常態化探究――基于大學英語多媒體教學的實證研究.中國電化教育,2013(2):85.
⑥ 鄭磊.多媒體環境下高校外語教師教學效能感研究.外語電化教學,2003(11):76-80.
篇2
關鍵詞:立定跳遠;發展規律;教學設計
一、高中生立定跳遠動作發展規律分析
(一)準備階段動作發展規律
立定跳遠的準備階段也稱為預擺階段,即兩腿自然直立,上體前傾,兩臂由下向前再向上慢慢擺動2~3次,之后迅速舉過頭頂,深吸一口氣并憋住,踮腳抬高重心。在準備階段,核心關鍵是上肢配合下肢蹬伸協調擺動,上肢的預擺對提高立定跳遠成績具有顯著的作用。在實際教學中發現,教師在示范之后,學生能初步掌握上肢擺動的技巧,但處于被動模仿的狀態,對動作之間的相互聯系不理解,容易出現上肢擺動與下肢蹬伸協調性不夠的問題。在通過逐步的練習之后,上肢擺動與下肢蹬伸協調性提高的同時,則容易出現上肢擺動幅度不夠大,下肢蹬伸速度不夠快的問題。
(二)起跳階段動作發展規律
在起跳階段,學生迅速下蹲成半蹲狀,雙臂擺至臀后,然后兩臂從后向前上方做有力擺動,兩腳用力蹬地,向前上方跳起。在實際教學中發現,高中生在立定跳遠起跳階段的動作發展規律為首先雙腳依次起跳,髖膝踝關節成一條直線,再到雙腳同時起跳,膝關節彎曲。在上肢動作方面,一般為先存在聳肩、兩臂外展不過頭的問題,再到兩臂外展過頭,到直臂側擺成屈臂外展不過頭,到最后直臂前擺成屈臂外展不過頭。因此,從以上立定跳遠動作發展規律來看,立定跳遠的起跳階段重在平衡性的把握和上肢的快速擺動及下肢的充分蹬伸。
(三)騰空階段動作發展規律
在騰空階段,身體向前傾,兩側髖關節和膝關節迅速蹬伸,兩臂前擺,雙腿用力蹬離地面。在實際教學中發現,高中生立定跳遠騰空上肢出現了四種狀態,從低到高四個層次依次為上肢沒有動、上肢展開在身體兩側、上肢在身體后、上肢在身體前方;下肢出現的四種狀態從低到高三個層次為大腿上抬小于45°、大腿上抬大于45°、大腿上抬接近90°。該階段,下肢充分的爆發力和身體的平衡性是影響騰空動作和騰空高度的關鍵因素。
(四)落地階段動作發展規律
立定跳遠落地階段的身體基本動作為兩腿屈膝高抬,上體前傾,在腳觸沙坑前,兩腿盡量向前伸直。在高中生立定跳遠落地階段動作發展規律中,雙腳落地次序一般為先出現雙腳依次落地的狀況,再出現雙腳同時落地;在小腿前伸方面,先容易出現小腿前伸不明顯,后逐漸發展為小腿前伸;在上肢位置發展方面,先出現上肢在身體重心后,接著發展為上肢在身體側,最后發展為上肢在身體重心前。在落地重心移動中發展規律為,先出現落地后重心不穩定、身體后倒或前移,經過訓練發展為落地后身體重心穩定。
二、高中立定跳遠教學設計探索
高中生立定跳遠動作發展存在一定的規律性,表現為下肢動作較上肢動作發展快,原地動作控制能力較空中動作發展較快,協調性和平衡性以及下肢爆發力是立定跳遠成績的關鍵。高中立定跳遠教學中,要結合立定跳遠的動作發展規律,合理設計教學方案、選取教學內容。在教學設計上要遵循三個原則:第一,規律性原則,要遵循立定跳遠動作發展規律,依據規律制定教學方案。第二,針對性原則根據動作發展規律,安排好教學的順序以及重難點。第三,發展性原則,既不過度超出學生現有的立定跳遠運動發展水平,又提供適當的關鍵發展區,給予學生一定的發展空間。高中生立定跳遠教學模式設計為:根據學生立定跳遠運動能力分為兩個運動水平。兩個運動水平的學生均對立定跳遠整體動作進行連貫教學的基礎上,水平一以上肢動作教學為主,主要包括擺動、屈伸、繞環,對這些動作的用力順序、動作軌跡、動作速度以及動作力量等進行針對性的教學;水平二以立定跳遠騰空環節的上下肢的平衡、控制能力鍛煉為重點。在教學過程中,水平一、二兩個層次的學生可以雙向流動。
參考文獻:
[1]鞏懷增.提高中學生立定跳遠成績的方法[J].田徑,2019(11):35-36.
篇3
關鍵詞:高中政治;概念教學;問題;原則
中圖分類號: G63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2)15-0160-01
一、高中政治概念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認識有待提高
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政治教材編寫中,有淡化概念的傾向,于是有許多教師在教學中對概念不再作深入分析,這是認識上的重大誤區。概念是學科知識體系的基本細胞,學生只有正確地理解概念的內涵和外延,才能進行判斷、推理、形成知識體系,各種能力才能在學習中增強,興趣才能在學習中培養。
(二)力度有待定位
看高中政治新教材,我們深切地感到教材內容多、課時少、時間緊。在教學中,哪些概念要講深、講透,哪些概念可以輕輕帶過,我們一定要認直地去研究,輕重不分,定位不準,教得累,學得也累。如何來實位,翻看高中政治《課程標準》的要求,稍作解讀便可明了。
(三)方法有待改進
高中政治教師許多時候會用“掃描式”講解,講完要點后,就讓學生讀一讀、記一記、背一背,然后來得及就默寫一下。沒有注意把重點概念與實際運用掛鉤,沒有追溯概念的根本,所以有的學生能背出概念,但不知如何來用概念解決實際問題。這就要求我們政治教師正確把握和運用政治概念教學。
以上的三個問題如果不能很好解決,將直接影響教學質量,影響新課程的改革。
二、高中政治概念教學的主要原則
“抓大放小”,是高中政治概念教學的主要原則?!按蟆笔鞘裁??“大”指的是核心概念。以《經濟生活》為例,課本上有十幾處“名詞點擊”,涵蓋28個概念,大多數都是用描述性定義來表述。教師在教學中,只需要對其中的“通貨膨脹”、“通貨緊縮”、“法人”、“利率”、“所得稅”、“國內生產總值”、“信息化”、“高新技術產業”、“傾銷”、“反傾銷”等向學生進行解釋。
抓“大”如何抓?如:國家的概念:“經濟上占統治地位的階級進行階級統治的工具?!笨梢酝ㄟ^采用語文的語法分析法,讓學生分清概念描述中的主語、謂語、定語,層層推進,掌握概念。引導1找賓語:國家是什么?(是工具) 引導2找定語:什么樣的工具?(階級統治的工具)哪個階級統治哪個階級?(統治階級對被統治階級的統治)引導4:在社會中,那些人才是統治階級?引導5:經濟與政治是什么關系?引導6:由此推斷:存在全民的國家嗎?(不存在,國家的根本屬性是階級性)引導7: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那我國有階級性嗎?(我國是人民民主,對少數敵人實行,當然有階級性,不是全民國家)
“小”是什么?是一般概念。教材中的有些概念無需進行解釋,因為學生不知道它們的定義,并不妨礙對理論的理解,不影響后面知識的學習,對這部分概念教師可以徹底放開。如 “國體”、“政體”、“民族”、“宗教”等,這些是一般概念,按新課程要求都刪去了,如果再去強化,就有點劍走偏鋒了。雖然在課文中多次出現“民族”和“宗教”的概念,我們不必把這些概念再在課堂上加以解釋,我們教師只要“點到為止”。
三、經典概念案例解讀
如:規律概念是高二思想政治教學重點。學生在理解時往往把它與規則、具體規律、規律的表現形式、日常用語中的規律混淆起來。因此,講清這個概念非常重要。規律不是主觀想象的聯系,不是現象的聯系,不是偶然的聯系,而是事物本身固有的聯系,是本質的聯系,是必然的聯系外。在教學中要讓學生明白“規律”與“規律的表現形式”的區別與聯系:
第一,哲學上講的規律是相對平靜和穩定的,而規律的表現形式則是多變易逝的。如價格由價值決定,商品的價值量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商品交換以價值量為基礎,實行等價交換。這里的價格、價值、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等價交換之間的本質聯系是固定不變的,這是哲學上講的規律。商品的價格在供求關系不平衡的狀態下有時高于價值有時低于價值這就是規律的表現形式了。
第二,規律是隱藏在事物現象背后的東西,它是無形的,它只能依靠抽象思維能力的揭示,而規律的表現形式則是經常出現在事物的外部的東西,人的感官和儀器可以直接感知它。如月亮繞著地球轉,水往低處流這些都是合乎規律的現象間的聯系,人們完全可以憑著感官直接感受到,但是隱藏在這些現象背后的萬有引力規律則是人們憑感官或儀器無法直接感知的,它必須借助于人的抽象思維去完成。
可見,規律與規律的表現形式之間的關系是本質與現象的關系。本質總是通過大量的現象表現出來的,而現象也總是從不同的側面表現著本質,并被本質所決定。作為本質聯系的規律也是通過合乎規律的現象間的聯系表現出來,并決定著這種現象的聯系,而規律的表現形式又總是體現著規律的本質聯系。
篇4
一、緊密配合概念、規律、實驗教學的原則
概念、規律教學是物理教學的核心,實驗教學在物理教學中的地位也是顯而易見的,物理習題教學是鞏固概念、掌握規律、輔助實驗的重要環節,是物理概念、規律和實驗教學的補充和延伸。故物理習題教學要服務于概念、規律、實驗教學,與之緊密配合共同完成教學任務。
選擇習題的要圍繞基本概念和基本規律,習題的解決過程要能夠促進學生鞏固、深化和活化這些概念和規律;實驗習題的設置要符合實驗的操作要求和實驗原理,能達到掌握實驗原理、方法及數據處理、結論分析等目的。
二、培養學生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原則
在物理習題教學中,要想培養學生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就要想方設法采取有力措施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引導學生獨立思維,充分發展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很多學生學習知識很輕松,但在運用知識解釋物理現象或解答物理問題時,往往受到阻礙,主要原因是缺乏分析問題和處理問題的方法。只要教給學生識別物理現象、分析物理過程、運用數學等解決物理問題的方法,學生就具備了運用知識的基礎,就能向獨立解決問題方面邁出堅實的一步。
通過課堂討論、學生自己編制習題等方式發揮學生在習題教學中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在習題教學中主動地獲取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討論習題的解決方法勝過教師的直接講解,討論能調動全體學生的積極思考,在討論中互相啟發、取長補短,共同進步,為學生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創造了良好的學習氛圍。讓學生自己編制習題可以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在編制習題的過程中,聯系生產生活實踐、搜尋分析素材,既運用了所學知識又提高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培養學生解題思路、方法和發展思維的原則
在習題教學中,無論是哪個階段的學生都要以思維發展的規律為導向,發展創造性思維,并不斷加強對解題技巧、規律和方法的歸納、概括,努力提高解題能力。在解題的教與學中,要突出求異思維,通過對具體問題的認識、分析,尋找思路、開拓思維的靈活性和發散性,不斷豐富對物理習題解題思路共性的認識;然而在解題訓練方面,又要注意求同思維的應用,通過專題訓練,不斷地探索并揭示出物理習題的規律性,提高學生抽象概括的能力、解題技巧的能力,發展學生的認知結構,達到拓展思維、提高能力的目的。
發展思維,就要在解題的過程中突出思維過程。以探究性物理習題為中心展開習題教學,對練習訓練題則可以通過改變表述方式、隱含結論、增減條件、逆向改編等方式擴大問題的探索的寬度,增加探究的深度,為學生創造有利的思維訓練機會,提高思維訓練的質量;在解題過程中要突出探究和反思,探討解題思路,尋找解題方法,反思解題過程進行總結并推廣解題規律,這樣有助于學生形成知識體系;在思維層面上注重歸納、類比等非邏輯思維方法的應用。在習題教學中運用啟發討論教學法,實施啟發式的形式主要是加強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的交流;實施啟發式的目的是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強化科學思維的訓練。[8]
四、實現教學三維目標、促進學生發展的原則
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是物理課程目標的三個維度。從課程目標的三個維度來設計教學過程有利于有效的達到課程目標。在物理習題教學中,如何設計習題教學的內容與過程,讓學生從事某些活動(比如獨立思考分析問題、對習題進行講解、自己編制習題等),在這些活動中激發并引起與能力培養相關的行為,這對于知識的掌握和提高學生能力都是至關重要的。在習題編排上,讓學生有一個逐步適應和領悟的過程,不斷增強學生學好物理的自信,發展學生對科學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內容設置上,要趣味性與完美性相結合,讓學生充分領略自然界的和諧與奇妙,欣賞科學的優美,體會科學規律的簡潔與普適,激發學生探索科學奧秘的熱情;[9]習題及結論中要滲透科學的價值觀,尊重事實和證據,不斷發展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在習題教學的形式上,講練結合,善于引入小組討論學習和全班共同探究的活動方式,讓學生勇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展現自己能力,分享智慧、協同工作,有利于增強學生的合作精神與協同意識。應該指出,同樣的知識點,除了實現相同的知識目標外,不同類型習題的選擇,可以實現不同的過程和情感目標。
五、精煉知識、優化選題的科學性原則
篇5
(一)語文教學程序規范化
一些學校和地區在推進語文教學程序規范化的過程中時常遭到非議。語文教學能否按照一定的程序進行?我國當代一些著名的語文特級教師的經驗證明這樣做不僅可行,而且非常成功。
如魏書生的六步教學程序,錢夢龍的自讀教學五步程序,林偉彤的五環形教學程序,歐陽代娜的閱讀教學四步程序和作文教學六步程序等。江蘇泰興洋思中學按四步程序規范(述標、達標導學、測標、補標)組織課堂教學,取得了顯著效果。
語文教學程序包括課前準備(例如備課)、上課和課后輔導(例如個別指導和提優補差)三大環節。語文教學程序規范化實質上就是將有關語文教學過程的成功經驗和內在規律用“規范”固定下來,形成制度,在一定范圍內推廣實施,使教師能夠按照規范的語文教學過程的先后次序或前后步驟開展教學活動。
(二)語文訓練任務規范化
語文訓練的無序性和隨意性是普遍存在的現象,表現為或書山題海過度機械操練,效率不高又有損學生健康;或訓練任務忽多忽少忽有忽無,學生忽疲于奔命忽清閑無事;或訓練少而無序使得學生不能達到應有的知識和技能水準;或語文訓練完全應試化,忽視學生語文素質的全面提高。
因此,有必要將語文訓練的項目和內容,訓練的數量和質量,訓練的時間和序列等用一系列的期量指標加以規范。期量指完成具體語文訓練任務的期限和數量,兩者的有機結合構成了語文訓練任務的期量指標,它反映著全面完成各項語文訓練任務在時間上和數量上的聯系和比例關系。對語文訓練任務用切合實際的科學的期量指標加以規范,可提高語文訓練的全面性和計劃性,克服語文訓練的盲目性、片面性和隨意性,去除低效或無效的語文訓練任務,使學生的訓練負荷均衡,使語文訓練處于有期有量比例恰當井然有序的狀態。在這方面魏書生的成功經驗給了我們有益的啟示,他把6類34項語文訓練任務落實到每天每周每學期每個學生身上,要求定時定事定人定質定量完成訓練任務。
(三)語文教學的檢查反饋規范化
它體現在建立并實施了一套對語文教學進行檢查反饋的規章制度,其中包括檢查反饋的內容,如備課檢查、作業檢查、聽課檢查、教學計劃完成情況檢查、課外活動和課外閱讀情況檢查,課后輔導和提優補差情況檢查、課堂常規檢查等;包括檢查反饋的方法,如教師自查互查、教研組檢查、領導檢查以及學生反饋、教師反饋、個別反饋、座談會反饋、家長反饋以及包括檢查反饋的計劃、時間、次數。檢查反饋規范化對于遏制隨意的過多過濫的重復低效的檢查反饋活動,及時真實地了解語文教學情況,及時改進和調整語文教學方案,糾正違規行為,遏制馬虎偷懶現象,實現對語文教學全過程及時有效的系統控制,提高語文教學質量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語文教學規范化管理的基本性質
(一)概括性
它是在對零散的語文教學經驗進行抽象概括的基礎上,將認為行之有效的經驗和做法用規范“固定”下來并加以實施后形成的一種語文教學的管理模式。這種規范要求應當是概括性的,是屬于相對粗線條的一般性原則性的規定,這使得語文教師在教學中仍然有充分的自由發揮的空間,否則就會統得過細過死,束縛教師手腳。
所以,語文教學的規范化管理在內容、調整對象和調整方法三個方面都具有概括性的特征,它使語文教學由無序變為有序,由無章可循變為有章可循。師生據此知道何時何人應當做哪些事不應當做哪些事,哪些事應當多做,哪些事應當少做,哪些事應當先做,哪些事應當后做。如果把語文教師的組織教學看作是一種微觀管理行為的話,那么語文教學的規范化管理實質上就是運用規章制度對語文教學進行的宏觀管理。
(二)系統性
每種教學管理模式都有特定的基本結構,具有相對穩定的格局或框架。某一點兩點片面孤立的規范性要求是不能構成語文教學的規范化的管理模式的。所以,語文教學的規范化管理應當是在語文教學程序、語文訓練任務和語文教學的檢查反饋等方面由其中諸多規范性的要求構成的較為全面的規范化的管理系統。只有這樣,才能充分發揮其規范化管理的整體效能。
(三)可行性
語文教學的規范化管理應當具有可行性。語文教學的規范化管理要做到切實可行,必須遵循以下三項基本原則。
1.不違背國家的有關法律法規方針政策和語文教學大綱。
如果在語文教學的規范化管理中有各種體罰和變相體罰學生的規定,有不尊重學生人格的規定,有對遲交作業不交作業不認真做作業或成績不好的學生采取的罰款或“錯一罰百”等種種以罰代教的規定;有為片面追求升學率不顧學生的全面發展而采取的過份加重課業負擔有損學生健康的規定;有把學生的考試分數作為衡量教師的工作好壞、獎懲教師和決定教師上下崗及職務晉升的最主要依據的規定等等,那么這些與有關政策法規和語文教學大綱相抵觸的規定就不會受到國家和社會的肯定和鼓勵,它必然會被遏制、取締,因此它是不能合法存在,不具可行性的。
2.不違背教育教學的客觀規律
具體地說是不違背學生的生理心理發展規律和學生的認識規律,不違背經實踐檢驗是正確的語文教學的一般原則,因為這些原則必定在很大程度上體現了語文教學的基本規律。比如啟發性原則、系統性原則、精講多練原則、因材施教原則、理論聯系實際原則、傳授知識與發展智力統一原則,聽說讀寫相結合原則、文道結合原則、課內語文教學與課外語文活動相互促進原則和雙基并重原則等等。我們即使在優秀語文教師自定的教學“規矩”中也不難發現體現這些原則的蹤影。對于教育教學規律我們只能遵循,否則不會成功,因而也就無可行性可言。
3.不脫離師生實際
篇6
鋼琴教育活動實質上也是一項教育管理活動。它是發生在音樂教育領域內的,對人實施鋼琴的技能、技巧訓練的活動。它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提高人的鋼琴演奏水平、審美水平的目標。它是一項有計劃的教育實踐活動。在教學活動的過程中,作為教育管理主體的鋼琴教師與教育管理客體――學生相輔相成,教學相長。在鋼琴教育領域中教師如何靈活、正確地運用教育管理學原理對學生采取行之有效的教育管理手段,使之能多、快、好、省地達到教學目的,對解決近階段鋼琴教育領域中存在的因教學管理不力導致出現的種種不利跡象具有重要作用。
一、教育管理學中的“人本原理”是鋼琴教育保持可持續發展的根基
教育管理的人本原理是指教師作為教育活動中的主體,其教育行為是教育過程中實施有效管理的關鍵所在。就現代教育管理而言,使教育主體(教師)和教育客體(學生)在人本問題上得到最完美的結合是其核心問題,也是教育管理活動存在的基本價值。只有將以人為本的基本思想真正貫穿于教育活動過程始終,才能使教育活動保持可持續發展的態勢,達到標本兼治的目的。
在鋼琴教育領域中,教師應當緊密圍繞著教育管理學中的“人本原理”的中心,堅持“教書育人”的教育理念,改善單一傳授鋼琴演奏技能技巧而忽略對學生道德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引導的不良狀態,改變追求鋼琴教育活動所帶來的短期經濟效益的做法,使以學生為中心所開展的鋼琴教育活動能發揮出其本身所具有審美功效、德育功效及智育功效。雖然,教師的教學行為是以鋼琴教學活動為主體,然而,在此過程中,教師完全有必要也應該借助鋼琴――這一教學載體對學生開展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教育活動和心理引導活動,并采取必要的措施來使學生保持健康愉悅的心,隋來接受鋼琴技能技巧訓練,接受道德觀、人生觀、價值觀等多方面的教育內容。在鋼琴教育過程中,教師與學生雙方各自開展的教與學的行動的結合程度,不僅體現在鋼琴演奏技術傳授過程中,更反映在雙方教育與被教育的心理狀態上。惟有使學生能在技術上和心態上心悅誠服地接受教師的教育才是鋼琴教育事業的發展保持可持續發展的根基所在。
此外,教師在開展鋼琴教育活動時也應該將“人本原理”運用到師生交往的過程之中,在對學生進行積極引導的同時,更應特別注意尊重學生本人觀點、習慣,而不應將教師本人的意愿和思維模式強加給學生,造成其在生活、學習心理情緒上的壓抑感,從而產生對教師和鋼琴學習的反感、抵觸情緒,以導致阻礙鋼琴教育目標的實現的后果。
二、教育管理學中的科學性原則是有效推進鋼琴教育發展的動力
教育管理學中的科學性原則是指教育管理活動要按客觀規律辦事,要注意采用新的管理理論和管理方法,使教育管理活動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之上。要在實施教育活動中貫徹這個原則必須按教育規律辦事,教師應在整體最優化的觀點的指導思想下,使教學內容跟上人類社會的發展的步伐,采用先進的管理理論,特別是系統論的原理和方法,使教育管理活動具有合理的結構,注重教育管理活動的層次性,并能使教育內容及其形式與受教育者的身心發展的特點相適應。
鋼琴教育是建立在音樂學、教育學、心理學、音樂教育學、音樂教育哲學和生理學等多項學科的基礎上的綜合性學科。教師對教育管理學中的科學性原則在鋼琴領域中的準備把握和妥善運用可以有效推進鋼琴教育發展。在鋼琴教育過程中,經常出現教師以經驗主義代替教育過程中的科學性原則的現象,教師習慣于將同一教學經驗對不同條件、不同基礎的學生進行培養,而忽略了其中的科學規律。而對于同一學生,教師電容易輕視以科學原則中的“最優化”觀點來指導教學工作,造成鋼琴教學形式單一化,鋼琴教學內容缺乏與時俱進的理論性指導的經驗化現象,導致鋼琴教育發展緩慢,甚至停滯不前的后果。
事實上,鋼琴教育無論是教學理論上和教學實踐活動中,還是在教師對學生的音樂教育管理方面,都應該以教育管理的科學性原則為基本指導思想。換言之,也就是教師不僅應當探究與鋼琴教育相關的理論、實踐知識,更應該選擇最優化的音樂教育管理方式來抉擇對學生的教育管理形式,制定既符合社會及其相關學科發展趨勢,又與學生相適應的鋼琴教學內容,才能有效推進鋼琴教育發展。
三、把握教育預測性原則是鋼琴教育工作良好開端的有力保證
由于教育現象存在延緩性、相關性、相似性等特點,因此,教育管理中的教育預測工作也存在與之相對應的規律。在鋼琴教育工作中,這些規律都在相異時間、相異地點,對相異對象發揮著不同程度的作用。
1 教育預測性原則中的延續性規律
鋼琴教育中的教育預測性原則中的延續性規律是指鋼琴教育的現實狀態是學生與生俱來的音樂才能、學生過去學習狀態的反映。教師可以根據延續性規律,根據鋼琴教育現象,對學生的未來的鋼琴學習狀況,作出有價值的推測,并以此制定符合學生學習特點的教學計劃。
2 教育預測性原則中的相關性規律
鋼琴教育活動中所出現的各種現象的發生和發展常常受到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環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教師針對這些因素所出現的現象及其因素之間的相互促進、相互制約、相互影響的關系進行分析,進而推測出鋼琴教育活動中的教育現象的發生與其他事物發生的因果關系,就是教育預測原則中的的相關性規律。鋼琴教師可以根據教育預測性原則中相關性規律對學生的學習狀態做出準確的判斷,以之作為選擇鋼琴教學手段、鋼琴教育模式的有力依據。
3 教育預測性原則中的相似性規律
一般而言,鋼琴教育過程中所出現的教學現象在時空條件不相同的狀況下,很少出現完全相同的情況。然而,當作為教育主體的教師和作為教育客體的學生的內部條件,及其教學外部環境條件基本相似時,也難免出現相似的發展過程。鋼琴教師根據教育預測性原則中的相似性規律,對類似教育現象的發展狀況進行相應的預測,以此作為盡快尋求到消除教育過程中出現的障礙的良方的依據,進而保證鋼琴教育工作的順利進行。
篇7
一、多媒體的特點
多媒體技術是一種把文本、圖表、圖像、動畫、聲音等運載信息的媒體有機整合,并通過計算機進行綜合處理和控制,完成一系列即時、交互操作的信息技術。它具有集成性、交互性、控制性的特點。人們可以通過多種感官來獲取信息,提高信息傳播效率。同時,由于采用了圖形交互界面、窗互操作、觸摸屏幕技術,使人機交互能力大大提高,實現了信息的雙向交流。多媒體技術應用于教學過程中有利于知識的獲取,有利于知識的保持以及課堂教學內容的再現。
二、多媒體技術應用于物理教學模式的探討
教學是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所構成的教學信息傳播過程,因此教師在進行物理教學設計時,應該系統科學地對各種課程資源進行有機的整合,做出整體安排。在眾多的物理教學模式中,既符合“學教并重”的教學理念,又較好實現多媒體技術與物理課堂教學整合的教學模式有兩種:以教師使用課件為主的“探究性”教學模式和以學生使用課件為主的“協作式”教學模式。
1.以教師使用課件為主的“探究性”教學模式
多媒體技術可以動態呈現物理現象的變化發展過程,將緩慢的變化和高速的運動清晰表現出來,將實物放大或縮小,為全體學生的充分感知創造條件;還可以重新組織情景,突出事物的本質特征,促進學生形成穩定清晰的表象,為學生學習概念規律創造條件。以教師使用課件為主的“探究性”教學模式主要應用于概念課、規律課、習題課、復習課和講評課。
(1)概念課的模式。概念課的教學模式就是在用多媒體創設物理問題情景(或者演示實驗)的基礎上,用計算機模擬實驗現象的物理過程,從而強化學生的表象,促進學生識別實驗現象發生及變化的條件,然后再進行抽象、概括,形成概念規律或找出物理現象的共同特征。在進行演示實驗時,學生的觀察具有滯后性和被動性,并且實驗現象往往很快消失或者不清晰,容易造成學生的觀察困難,難以形成鮮明豐富的表象。利用計算機模擬實驗可以有效地解決這一問題,從而優化學生的學習過程。
(2)規律課的模式。每個物理規律的發現都經歷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規律教學的主要目的是讓學生經歷科學探究的過程,引導學生循著前人研究的思路來重新“發現”這一規律,在探索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觀察實驗、動手實踐操作能力及邏輯思維能力。有些規律的發現要經歷十分漫長的過程(如牛頓第一定律),有些規律的探索實驗因為受中學實驗條件的限制,無法重復(如α粒子散射實驗、庫侖定律等),都需要用多媒體技術來輔助教學。
(3)習題課的模式。在習題課中,計算機主要用于展示問題情景,動態模擬問題情景中包含的物理過程及物理模型,幫助學生抓住問題的核心,理清解題思路,這樣可以大大提高習題教學的效率。如受力分析、分析電場、磁場等抽象問題的多過程的變化等等。
(4)復習課的模式。在復習課中可以利用計算機在短時間內重復出現彼此相關的物理現象、公式、圖表、圖線,以激活學生的記憶,對學生的物理認知結構進行“刷新”,然后提供典型的物理問題情景,分析解決問題,總結方法規律。
2.以學生使用課件為主的“協作式”教學模式
以學生使用課件為主的“協作式”教學模式在目前物理教學中還比較少見,仍處于探索中,主要有兩種模式。
(1)網絡化教學模式。這是在網絡教室,學生通過網絡進行學習的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以學生的自主學習為主,可以適應學生的個性差異,教師及時跟蹤學生的學習過程,進行有效的指導。該模式可應用于一些實踐活動課,如航天技術的發展,移動通訊技術的應用等等。
(2)計算機輔助實驗教學模式。這是采用計算機、無線數字通信技術和多媒體技術,基于物理實驗的基本原理,實現實時控制、實時測量、數據采集、數據存儲、數據處理、圖像處理、實驗模擬、實驗評價〔報告、結果分析〉、學生自測、問題答疑等功能的一種教學模式。其特點是現代化手段與傳統的物理實驗進行有機結合,形成多媒體實驗教學環境。擴展了傳統的物理儀器的功能,賦予基本的物理實驗新的內容,突出了現代化測試手段和方法的應用,能夠激發學生的興趣,拓展學生的視野,增強其適應科技發展的能力。
三、多媒體技術應用于物理教學的原則
1、必要性原則。教師在使用多媒體之前,要充分論證這節物理課的內容是否有必要采用多媒體輔助教學。物理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很多實驗必須通過學生的親手做或教師的具體演示才能達到應有的教學目的,如果把真實的實驗全部用電腦加以模擬,勢必降低實驗的可信度,也會影響學生的實驗操作能力,這樣做有悖于素質教育理念,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
2、主導性原則?,F代教育理論強調以學生為中心,學習是獲取知識的過程,是主動建構知識意義的過程。因此,在教學設計中要充分考慮學生、教師、教材、媒體四個要素的各自地位和作用,不能離開具體的教學內容與教學對象來進行多媒體教學,不能只追求形式,而忽略學習的對象和主體。
3、科學性原則??茖W性是自然科學中首先必須具備而且是最重要的一個性質。因此我們在使用多媒體計算機課件進行物理教學時一定要注意不能犯科學性錯誤,否則不但不能起到輔助教學的作用,反而會給學生學習帶來更大的負面影響。
篇8
關鍵詞:具身認知觀;高中物理;實驗教學
第二代認知科學提出三個基本觀點:認知是具身的、認知是情境的、認知具有動力系統。認知的具身性為高中物理實驗教學為什么具有極其重要性的原因提供了充分和科學的解釋。因此,本文在具身認知觀視域下對當下高中物理實驗教學的現狀、實驗教學的功能及其設計應該遵循的原則等問題展開分析,試圖還高中物理實驗教學應有的地位。
1當下高中物理實驗教學的尷尬地位
1.1國家對高中物理實驗教學提出的要求
眾所周知,國家歷來在各種文本中都明確指出高中物理實驗教學擁有重要的地位。比如教育部制訂的關于課程的綱領性文本———《普通高中物理課程標準(實驗)》在“課程具體目標”的“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部分分別做出規定:“認識實驗在物理學中的地位和作用,掌握物理實驗的一些基本技能,會使用基本的實驗儀器,能獨立完成一些物理實驗”;“經歷科學探究過程,認識科學探究的意義,嘗試應用科學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問題,驗證物理規律”;“……能體驗探索自然規律的艱辛與喜悅?!盵1]從國家對高中物理課程目標的規定里反映出物理實驗在高中物理教學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絕不是可有可無或者處于邊緣化的地位。關于高中物理實驗的教學要求,在其他各級各類的國家教育行政機關出臺的文件中也是明確無誤地做出相應的具有很重要地位的規定和要求。在各種物理教科書的前言中,都會不約而同地指出:物理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那么,物理教學是毋庸置疑要高度重視物理實驗的教學。
1.2高中物理實驗在物理教師教學中的尷尬地位
物理學本身的學科邏輯和學生的認知規律都要求學習物理要重視物理實驗的學習和教學。但是,在實際的教學中,許多物理教師往往是嚴重地忽略了實驗教學,導致高中物理實驗在教學中處于尷尬地位。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現象?是不是實驗僅僅是物理學家在探索物理規律的時候所需要的,而在學習物理時是可有可無的,或者是對學好物理并沒有真正的幫助。帶著這些問題,筆者訪談了一些高中物理教師,有的教師坦誠地認為,對物理學的發展來說,物理實驗是很重要的,對物理教學來說,由于國家的規定和要求,物理實驗也是很重要的,但是,他們認為對提高學生的物理考試成績來說,并沒有太大的幫助。因此,在他們實際的教學中,往往是十分輕視物理實驗的教學,尤其不重視學生分組實驗的教學。一些物理教師為什么持有這樣的觀點,是因為他們發現許多學生在實驗室往往是帶著玩耍的態度做實驗,對通過實驗習得物理概念和規律不感興趣,沒有像科學家那樣研究物理現象,更談不上有科學家那樣嚴謹科學的態度。從教師的角度看,與其讓學生在實驗室鬧哄哄地玩一節課,還不如教師自己在黑板上講解一下實驗,多講幾道習題,似乎這樣的教學效率更高。除了物理課堂實驗教學的表面現象看起來亂哄哄的會讓物理教師不愿意花更多時間進行實驗教學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當下的物理測試題在考查物理實驗維度上的效度非常低,比如一些實驗測試題學生只是通過題海訓練而沒有動手做過該實驗的情況下也能正確回答。此外,影響學生能否正確回答各類測試題的因素非常復雜,表現在因素多,而且多因素之間的交互作用難以直接揭示出來,導致教師無視或體會不到物理實驗對學生真正學好物理概念和規律的重要性和具有的不可替代的作用。由此,導致一些教師不明白物理實驗對提高學生學好物理知識與技能以及考試成績具有關鍵性的作用,他們寧可采取題海戰術———一種短視行為,認為題海戰術對提高學生的考試成績具有更直接、高效的作用。殊不知,題海戰術往往導致學生機械解題,并不能真正理解物理概念和規律,更談不上靈活應用,當問題的情境改變了以后,許多學生就束手無策。忽視實驗的物理教學,既不能提高學生的物理考試成績,又不利于學生科學素養的提升,嚴重地影響了學生的終身發展。
2具身認知觀下高中物理實驗教學的應有地位
2.1具身認知觀視域下認知過程的基本機理
認知的具身性是第二代認知科學的基本觀點之一。所謂認知的具身性是指:“心智有賴于身體之生理的、神經的結構和活動形式。如果說‘活動’實際上是主、客體的相互作用,那么,也可把心智理解為深植于人的身體結構及身體與世界(環境)的相互作用之中?!盵2]首先,這里說的“心智”和“認知”是同一概念;其次,身體結構除了人的大腦之外,還包括人的所有其他器官在內,那么,認知不但與大腦有關,還與身體其他器官有密切的關系;再次,認知與人和外部世界的相互作用息息相關,承認了這一點,就是承認了認知與主體經驗的密不可分,因為人和外部世界的相互作用的直接結果相對于人來說,就是經驗的獲得或者說體驗的增加。認知的具身性在第一代認知科學中被嚴重忽略了,然而,認知的具身性思想卻是有淵源的,從認識論的角度看,認知的具身性強調的是整體思想,與古代中國的“天人合一”思想不謀而合,與西方19世紀格式塔學說主張的“現象的經驗是一個整體,不可分解為感覺元素,因為整體不等于部分之總和”[3]的思想一脈相承。此外,西方一大批哲學家和心理學家,像杜威、胡塞爾、海德格爾、皮亞杰、維果茨基等人也持有認知的具身性觀點,并為認知的具身性理論的興起開創了先河。
2.2高中物理實驗在學生習得物理概念和規律過程中的功能
從哲學認識論的角度來說,人的認識遵循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規律。高中物理概念和規律無不是建立在實驗的基礎上,學生要充分深入地理解物理概念和規律,也只能從實驗開始,從實驗現象的觀察開始,把感覺器官感知到的信息通過抽象思維逐步上升到理論性認識。因此,高中物理實驗在學生習得物理概念和規律過程中具有打基礎的作用,是物理抽象思維的邏輯起點。從第二代認知科學的基本觀點之一———認知的具身性來看,高中物理實驗是深度調動學生參與物理學習的途徑和方法。尤其是學生分組實驗,每個學生親自動手做實驗,學生不僅是大腦器官參與了學習,而且是全身心地參與了學習,涉及到學生的視覺、聽覺、嗅覺、觸覺、味覺等器官,還會激發學生的第六感覺———直覺的參與,總之,是具身性參與。學生在這些感知過程中獲得的不僅是收集了實驗資料和觀察到實驗的結果,更重要的是由于認知過程的具身性和情境性,給學生后續的抽象思維和意義建構過程提供了必需的豐富的素材和背景。這些素材哪怕是零散的、細微的,背景哪怕是模糊的、變動不居的,按照第二代認知科學理論,這些素材和背景卻是學生展開思維過程和意義建構不可或缺的條件,它們在學生形成物理概念、理解物理概念之間的關系和掌握物理規律和原理的過程中起作用的方式和時機往往是非線性的、混沌的,因此,它們具有不可替代的條件性和支撐性作用。假如缺失這些條件,學生實際上沒有發生真正有物理意義的學習。假如是幾個學生一組進行合作實驗,還會涉及到其他很重要的學習目標,比如學生間的交往、合作等能力目標。
2.3高中物理實驗在學生形成科學精神過程中的功能
科學精神的核心要素當首推實事求是的精神。在物理學的領域里,就是尊重物理事實、客觀對待實驗現象、遵循物理規律進行實驗設計、忠實記錄實驗數據、探究物理現象背后的本質和規律。物理學本身具有的獨特品格及其以物理實驗為基礎的實證精神恰好是培養學生形成科學精神的絕佳契機。新課程設計了許多探究性的物理實驗,學生在探究性的物理實驗中,要親歷物理研究過程,親自解決自己特定的問題,親自動手做物理實驗,學生會遇到各種各樣預想不到的現象和困難,解決過程往往不是線性的,要經歷種種曲折,要嘗試運用各種假設[4],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是否秉持老老實實的科學態度和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對學生能否真正學好物理學就起到關鍵性的作用,同時,學生能否忠實于自己觀察到的實驗現象和數據,尤其是當實驗事實或數據與預想的或教科書上的結果不一致、不吻合的時候,對學生的科學精神的形成是一個很大的挑戰,假如學生在這個時候堅持自己的觀察結果,那么,學生就不會輕易放棄,就會追根究底,要么現成的結論有偏差,要么自己的實驗存在不合理因素,要么兩者都需要修正,這就是探索自然規律的真實過程。換言之,學生的科學精神在高中物理實驗中應該是順理成章、水到渠成地形成,而不是靠無效的、生硬的說教和灌輸來培養。
3具身認知觀下高中物理實驗教學設計原則
3.1學生分組實驗優先原則
當物理教師遇到某一節課需要進行實驗教學時,而教師又有條件可以在兩種方案中選擇:學生分組動手做實驗,教師課堂演示實驗。按照具身認知觀,教師應該采用學生分組實驗優先原則,即選擇學生分組實驗方案。即使學生分組實驗可能會花費更多一點時間也在所不惜,因為學生親自動手獲得的體驗是教師無法傳遞給學生的,在更多主動、獨立的體驗中獲得的知識的質量往往也是遠高于用其他方式獲得的。這與學生僅僅觀察教師的演示有本質的區別。再者,學生親自動手做實驗,對學生學習物理學的興趣的產生會有很大的幫助,同時也會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學習物理學的難度。
3.2真實實驗情境優先原則
當物理教師遇到某一節課需要進行實驗教學時,而教師又有條件可以在以下幾種方案中選擇:觀察教師演示實驗、觀看錄像中的演示實驗、觀看實驗掛圖或PPT上的圖片、觀看屏幕上的動畫。按照具身認知觀,教師應該采用真實實驗情境優先原則,即讓學生觀察教師演示實驗的方案,而不能貪圖簡便,讓學生看一下錄像算完事,更不能選擇PPT圖片或動畫,尤其是動畫的方案是下下策,因為是假的。即使錄像中的演示實驗做得比教師親自動手做得質量要好一些,也不輕易采用錄像視頻的播放方案,因為學生在真實實驗情境中觀察自己的老師做演示實驗,除了習得知識與技能之外還有助于形成正確科學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3.3學生生活體驗素材優先原則
當物理教師遇到某一節課需要給學生進行舉例說明教學時,而教師又有條件可以在兩種方案中選擇:學生普遍在生活中可能體驗到或觀察過的日常物理現象素材,學生幾乎沒有觀察過的物理現象素材(比如,只有在生產或科研過程中才有的物理現象)。按照具身認知觀,教師應該采用學生生活體驗素材優先原則,即優先給學生舉例普遍在生活中可能體驗到或觀察過的日常物理現象素材,即使舉例的日常素材是司空見慣的也比教師憑空給學生描述的要強,因為學生曾經體驗或觀察過的現象,在教師的提醒下,學生很可能會重新激活體驗,一旦學生過去曾經的體驗被激活,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彌補學生由于此刻沒有做實驗所造成的缺陷(正是考慮到這一點,把學生生活體驗素材優先原則也歸入高中物理實驗教學設計原則),再者,抽象難懂的原理更需要具象化的、簡單的例子來說明。
作者:盧尚建 單位:溫州市教師教育院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物理課程標準(實驗)[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李其維.“認知革命”與“第二代認知科學”芻議[J].心理學報,2008,40(12):1306—1327.
篇9
一 貫徹“聽說領先”的原則
首先,詞匯教學一定要貫徹“聽說領先”的原則。按照我國九年制義務教育英語教學大綱的要求,在初中,特別是一年級,一定要貫徹“聽說領先”的教學原則。即教師在教單詞時,先讓學生聽,讓學生去辨音,其次,在聽的基礎上加強讀音規則的教學,以培養學生的拼讀能力。這是因為,英語屬于拼音文字,雖然字母的名稱音和字母在單詞中的讀音不同,但是,字母在單詞中的讀音還是有一定的規律可循。在詞匯教學中,可先讓學生通過聽英語單詞分辨出單詞的讀音之后,再進行讀音規則的教學,使學生能根據字母在單詞中的讀音規律把單詞拼寫出來。
二 注重詞匯教學的科學性,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
在詞匯教學時,教師應嚴格要求自己,注重詞匯教學中知識的科學性,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首先教師在教學前,做到先學生學之學,力求詞匯知識的準確科學。認真聽錄音,跟讀糾正發音;查字典明確單詞的各種含義和書中的特殊含義。在用課件、情境以教授詞義時,應細化處理每一個動作、每一句話、及使用的道具;力求情境設置的真實性。從而使學生易于掌握正確的詞義。
三 增加詞匯教學的趣味性,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
教學重在學生的發展,重在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應利用孩子們的心理、喜好增加詞匯教學的趣味性,以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
1.多樣化、生動直觀的形式和科學、準確地引入詞義
在教授新單詞時,首先讓學生準確了解詞的含義。這一過程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要融入其他過程中。運用最多的是在對話情境,在原有語言知識結構的基礎上構建起來的。
2.設計多樣的操練形式使學生讀準詞音
在正確掌握詞義的基礎上,讀準詞音也很重要。最關鍵的是教師的示范讀音。強調聽,模仿口型,跟讀,這是在教學新詞匯時一個重要的環節。第二個環節是通過多樣化的形式操練讀音。在人數多與少可分為齊跟讀、齊讀、小組讀、個別讀;形式在讀的變化上,有由輕到重、由重到輕、有節奏、無節奏等。在教學中,由輕到重和有節奏的讀法很受學生的喜愛。
3.在愉快的游戲中復習鞏固詞匯
純粹地記背詞匯,是一件很乏味枯燥的事。怎樣把乏味枯燥變成生動有趣呢?最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在愉快的游戲中復習鞏固詞匯,“在玩中學,在學中玩”。比較有效的游戲有Guess(猜一猜)、Find the missing(找丟失的)、Pick up apples(聽音摘蘋果)、Heart by heart(心心相映)等。教師應開拓思路創造行之有效的游戲,不光玩到了,更重要的還是學到了。另外還需注意三點:(1)活動要簡單,便于操作;(2)給學生簡單、清楚的范例;(3)在學生失去興趣前,停止活動。
四 探究詞匯教學的規律性,教授學習英語的策略
詞匯教學中的規律性主要體現在根據詞匯的某一相同特征歸類。如語音方面:ee發[i:]的單詞歸類:sheep beef keep see等。在課堂詞匯教學時,可先教授sheep的發音,教授ee發[i:],通過ee的發音,教師讀[bi:f]音,學生就可拼出beef,從而掌握了ee發[i:]。語法方面:an放在以元音開頭的單詞前的這樣的單詞歸類:umbrella,elephant,orange,apple等。在教學時,出示an umbrella,an elephant,an orange,an apple等,讓學生進行比較從而掌握規律。詞匯記憶方面:可按種類分類。如水果類的詞匯有:apple,pear,banana,orange等;可按反義詞成對記憶:old——new white——black等。教師要注意指導學生運用詞匯學習的規律性,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策略和方法。
五 詞匯教學與其他教育的整合,提高學生的素質
篇10
[ 關鍵詞 ] 高職 教育教學管理
我國已經步入全面小康社會建設時期,經濟水平較之改革開放初期有了突破性的發展,我國的高職教育也隨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新形勢下如何搞好高職教育教學的管理工作也是我們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無法回避的問題。
一、高職教育教學管理的原則
1.尊重教育教學規律原則。尊重教育教學規律原則是指在教育教學管理工作中,正確認識教育教學各發展要素之間的關系,理順他們之間的輕重主次,依據可循規律進行有效管理。其中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一是要從大教育的角度出發正確認識教育目標。教育教學管理要尊重教育本質及其規律,尊重人的本質及其成長規律,統籌規劃,確定科學合理的教育目標。二是要遵循教育功能的整體規律發展。教育教學管理要統籌兼顧教育的所有功能,不能片面地追求教育的經濟促進功能,同時要有教育全球化的意識。三是要追求學生素質的全面健康發展。學生只有知識、能力、身體素質、心理素質等得到全面而協調的發展,追求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既是教育的目的,又是學校教育的歸宿。
2.堅持以人為本和全員參與的原則。堅持以人為本和全員參與,落實在高職教育教學管理中,就是要在教育教學管理過程中,以學生為關注焦點,實施以預防為主,全體人員參與的管理過程,并持續改進管理過程和組織功能,提供最優質的教育教學服務來最大限度地滿足學生各方面素質發展的要求?!耙詫W生為關注焦點”,即以學生為本。預防為主,即采取切實可行的和有效的預防措施把可能出現的問題消滅在“過程之中”,消滅在萌芽狀態;“全體人員參與”,即全體有關教育工作者、全體學生,甚至家長和社會的參與才能確保教育教學管理活動的成功和實效。
3.追求最佳教育效益原則。教育效益原則是指學校的教育教學管理必須堅持健康、正確、科學的辦學方向,確立科學的人才培養目標;圍繞人才培養目標實現對人、財、物、信息、時間等資源的最佳配置,從而獲得最佳教育教學管理效益。教育效益原則要求我們在教育教學中必須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弘揚積極、健康和先進的文化;其次,必須堅持社會主義的人才培養目標,培養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者。最后是要合理、有效地配置和使用人、財、物、信息、時間等資源,使其發揮最大效益。
二、高職教育教學管理優化途徑
1.制訂科學合理的人才培養計劃體系
(1)正確的人才培養計劃制訂依據。高職教育人才培養計劃是指導高職教育教學管理的根本依據,是高職院校一切教育教學活動組織進行的指南。因此,人才培養計劃要具有前瞻性,對促進學生個人綜合素質的發展,對未來就業所具備的技能,都要依據社會經濟的發展實際為依據,再把培養目標細化到具體的教育教學管理工作中。
(2)合理認識高職教育社會評價標準。在高等教育大眾化背景下,評價畢業生就業的標準是看畢業生是否為社會做貢獻,能否通過自己的勞動獲得生活和發展的條件。過去那種只有到大城市、大機關、高薪企業才算優質就業的觀念,逐漸向自主創業和民營企業、個體企業甚至家庭作坊拓展;從注重簽約率和完全就業向注重優質就業率和充分就業轉變;從關注就業指導和就業教育向就業與創業并重、就業指導與創業教育并舉轉變。
(3)重視加強創新創業教育的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培育很大程度上來自于創新的實踐過程。實踐表明,開展具有創新意義技能競賽是推進創新型學習的手段。近年來,我們積極組織并參加了全省、全國的各種形式的技能性大賽。這其中,既有教師參賽,也有學生參賽,并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績。通過參賽,激發了學生的創新型學習熱情,也鍛煉、提高了教師的教學水平,并建立了一批學科競賽訓練基地,形成了富有特色和成效的競賽組織、管理辦法。
2.加快高職教育教學重要環節的改革
(1)創新高職學生管理模式。我國大多數高職院校是由中專升格而來,在中專時期長期形成的以教育管理者為中心,以命令式嚴格管理為主要或唯一管理方法的模式,已經不適合高職發展需要。普通高校過于寬松的管理模式也并不適合自控能力差、自理能力弱的高職學生。相對于普通高校的“信任”管理和中職的“規范”管理模式,筆者認為,高職院校應建立介于兩者之間的“引導”管理模式。
(2)高職高專課程教材改革。高職高專院校培養的是高層次應用型人才,偏重職業性、應用性,專業口徑窄,針對性較強,更著重培養他們的實踐技能。但是由于許多教材、課程開設不合理,開設的課程順序不當,造成教師授課的困難,知識的關聯度不高,致使學生專業基礎知識和專業知識的脫節。高職高專院校應該有針對性地使用適合的教材,鼓勵經驗豐富的教師編寫適合??茖W生的教材是很有必要的。除了基本的理論知識外應該更注重于實踐教學環節。
(3)加強教學管理提高教學質量。職業教育教學管理和其它所有管理一樣,必須強化質量意識,明確教學管理中的職責確保教學管理高質、高效。首先,提高教學質量必須提高教育技術手段,運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提高教育的信息化程度,增進教學效果,提高教學質量。要改善學校的教學質量,需要不斷開展教學方式方法的研究活動,讓教師們敞開教室的大門,進行廣泛的學術交流與探討;開展“示范課”和“精品課”活動,使教師的教學水平處于一個不斷發展的提升的過程。其次,職業教育培養的是面向市場的高技能的職業人,不是面向考場的博學的讀書人,在新一輪課程改革推進中,新課程的設置需要體現個性化的教育,在做好必修課、選修課、綜合實踐活動課的安排下,必須重點加強工學結合課程的開設,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