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技術信息范文10篇
時間:2024-05-24 11:46:52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農業技術信息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農業技術信息化論文
從總體上講,我國農業勞動生產率水平依然偏低,農業人口仍在我國占有較大比重,和發達國家3%左右的第一產業人口比率相比差距仍然很大。而在加入WTO后,我國農業將面臨更大的國際市場競爭,如何提高我國農業現代化水平,增強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重要問題。
改革開放也給我國信息產業發展創造了機遇,使我們能夠迎頭趕上國際信息產業發展的巨大潮流,由于信息的廣延性和通用性,使信息化發展給各行各業提供了發展新機遇,利用信息產業的發展去武裝我國傳統農業,就可以為我國傳統農業注入新的技術活力,使我國傳統農業得到超常的發展。
一、信息化是傳統農業的倍增器
信息技術是當今發展最快的高技術,但就信息技術本身來講,它只是一種工具,并不能替代其他產業,只有和其他產業結合,才能夠真正成為傳統產業發展的倍增器。信息技術與農業結合也同樣能夠起到倍增作用。
農業信息化主要包括以下內容:農業技術信息化:如精準農業信息;農業環境信息化:如氣候預報、病蟲害測報;農業經營信息化:如農產品交易信息等。20世紀80年代開始,美國在實現農業機械化的基礎上,政府每年撥款15億美元,用于建立農業信息和市場服務網絡。有著糧倉稱號的俄亥俄州的農場主,一個人經營幾千公頃的土地,全靠電腦管理控制生產、銷售的每一個環節,而在我國目前幾乎是不可想象的。
當前,我國農業正處在由傳統農業向現代化農業轉變的時期。要在人均0.067公頃的耕地上解決13億人口的吃穿問題,根本出路在于以科學技術和信息及其物化了的設備工具和生產資料來武裝農業,使之在有限的土地上大幅度地提高生產率,所以發展農業信息將給我國農業帶來難得的機遇。我國傳統農業絕大部分尚處于低質低效水平,雖然勞動力成本低,但勞動力人員素質也低,技術水平、管理水平、經營水平也同樣不高。隨著加入WTO的臨近,我國農業生產不得不面臨國際市場的競爭壓力。要提高農業生產力水平,提高農業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就要推進農業現代化,要實現農業現代化,就必須提高農業信息化水平,用當今信息技術與傳統農業相結合無疑會極大促進我國傳統農業的現代化水平,使我國傳統農業取得跨越式發展。
基于農業發展方式的農業技術論文
一、我國農業發展隨著時代
的發展,我國農業的發展方式發生了很大程度的轉變,由過去的粗放型向集約型發展,在農業產業結構上做出了調整,投入了大量先進技術和自動化設備,促進了農業發展方式的轉變。農業的快速發展離不開科學技術的投入,我國農業技術的傳播與發達國家相比還具有很大差距,必須對基層農業技術推廣的路徑進行合理的選擇,才能提高農業技術的推廣效率,加快農業發展方式的轉變。
二、基層農業技術推廣的重要性
1.農業發展的必然要求
我國的農業發展正在朝著現代化的農業轉變,發展現代化的農業,必然少不了科學技術的支持,基層農業技術的推廣是農業技術傳播的重要環節,直接影響農業技術傳播的效率。我國農業生產在整體上一直呈現穩步上升的趨勢,可長期持續當前的農業發展模式很難適應經濟發展的需要,農業發展的進程必然會受到阻礙。
2.提高農業綜合生產實力
基于發展方式的農業技術推廣論文
一、我國農業發展
我國農業的發展水平一直以來處于較低的狀態,進行粗放式的農業經營,農業投入和消耗較大,但產出率十分低下。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國農業的發展方式發生了很大程度的轉變,由過去的粗放型向集約型發展,在農業產業結構上做出了調整,投入了大量先進技術和自動化設備,促進了農業發展方式的轉變。農業的快速發展離不開科學技術的投入,我國農業技術的傳播與發達國家相比還具有很大差距,必須對基層農業技術推廣的路徑進行合理的選擇,才能提高農業技術的推廣效率,加快農業發展方式的轉變。
二、基層農業技術推廣的重要性
1.農業發展的必然要求
我國的農業發展正在朝著現代化的農業轉變,發展現代化的農業,必然少不了科學技術的支持,基層農業技術的推廣是農業技術傳播的重要環節,直接影響農業技術傳播的效率。我國農業生產在整體上一直呈現穩步上升的趨勢,可長期持續當前的農業發展模式很難適應經濟發展的需要,農業發展的進程必然會受到阻礙。
2.提高農業綜合生產實力
農業生產性服務對農業技術的影響
摘要: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我國農業生產水平迅速提高,農業生產性服務對國家的進步和農業技術的進步有很大的貢獻。通過我國2004-2012年相關數據顯示,農業生產性服務對社會進步和農業技術的影響是巨大的。近幾年,我國農業生產性服務對我國的農業技術進步的影響是最直接的。通過農業生產的各個方面以及農業相關的資源和要素對農業生產性服務發展的影響,提出了針對農業增長貢獻的相關途徑。
關鍵詞:農業生產性服務;農業技術進步;貢獻率
我國農業的現代化發展關鍵是農業技術的進步,近幾年,我國農業技術的發展水平直接影響農業的增長率。但是相關數據顯示,農業技術發展方面缺少農業生產性服務的高標準條件的匹配。隨著我國經濟水平的發展,科學技術水平的提高,農業生產的整個單元發生了變化,其技術能力的創新和農業技術產業鏈的發展,對農業生產性服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農業科技水平逐年發展和農業科技多層次的投資機制的產生,使農業生產出現了很多不能與市場需求同時進步的缺陷。因此,通過對農業生產性服務對社會和農業技術進步的影響和貢獻的分析,提出了有關農業生產性服務的相關意見和途徑,做出如下論述。
1國內與國外影響農業技術進步的概述
1.1國外對影響農業技術進步的概述
國外的相關學者認為,農業技術對于一個國家而言是農業增長的關鍵。農業技術進步的模式與國家原有的農業資源先關,選擇農業機械型模式的國家,大部分是因為國家的勞動力不足,所以選擇機械的農業技術來代替昂貴的勞動力。農業技術的進步程度與市場的發展方向有不可割舍的關系,市場的多形式的競爭模式,能夠促進農業新型技術的產生,從而促進農業技術的發展。國外的農業研究專家發現,農業生產性服務是農業技術進步的支持,是促進農業技術快速發展的關鍵[1]。
媒介農業技術推廣報道內容分析
摘要:我國是農業大國,農業是我國經濟的基礎產業,然而,我國現階段農業傳播的發展與發達國家和我國其他行業相比相對落后。要想擺脫落后狀態,只有推進農業科學技術的推廣,把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才能更好地促進我國農業的發展。而農業科學技術只有通過媒介的有效推廣,才能讓農民掌握并應用。本文以“媒介農業技術推廣報道”為研究議題,通過分析《農民日報》2011年對農業技術推廣的相關新聞報道,闡釋媒介對農業推廣報道的建構方式和特點。
關鍵詞:農業技術推廣;農業傳播學;農業傳播
一、引言
2011年,我國出臺《十二五規劃綱要》,綱要指出,我國產業結構不合理,農業基礎薄弱,城鄉發展不平衡,提出加快現代農業建設的目標。我國自古就是農業大國,我國古代農業技術先進,農業發展繁榮。然而近代中國早已被發達國家趕超,我國現階段農業傳播的發展與發達國家和其他行業相比,處于劣勢地位。農民信息需求大,農業傳播效果不佳,農業傳播存在許多問題。大眾媒介是農民了解農業信息的主要來源,無論是個人還是大眾,都無法避免大眾媒介的影響。大眾媒介在農業技術推廣上如何建構,將會影響農民的接受程度及科技成果轉化成生產力的大小。根據趙曉春的定義,農業傳播可以界定為社會領域內涉農信息的傳遞①。農業傳播學是一門交叉學科,是傳播學的一個分支,指的是用傳播學的理論和方法研究涉農信息傳播規律的一門學科。農業傳播學發展至今僅有五六十年的時間,還沒形成獨立的理論積累和完善的學科體系。隨著社會發展的需要,農業問題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越來越多的高校紛紛設立農業類專業,相信農業傳播學必將發展壯大。本文探討的問題是中央主流報紙如何在新聞報道中推廣農業技術,以及農業技術推廣的建構方式和報道情況。筆者從中央主流媒體出發,通過內容分析法,選取了《農民日報》2011年1月-12月的農業技術推廣相關報道進行研究,包括報道篇幅、報道題材、語言特點、報道主題等。
二、研究方法和樣本采集
(一)樣本與分析單位。目標媒體的選定:本研究以《農民日報》為目標媒體?!掇r民日報》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張面向全國農村發行的報紙,是一份中央級、綜合性大報,遵循“做黨的宣傳喉舌,農民的知心朋友”的辦報宗旨,大力宣傳中央“三農”工作的方針政策,全面報道農業農村的巨大發展,及時反映農民群眾的心聲訴求,總結宣傳基層群眾的偉大創造?!掇r民日報》成為社會各界了解“三農”的重要窗口、廣大農民獲取“三農”信息的重要平臺,在10億農村讀者中獨具感召力和知名度,并發行到20多個國家和地區。時間范圍的選定:選取2011年1月至12月為研究時段。2011年是“十二五規劃”的開局之年,政府出臺了《十二五規劃綱要》,綱要提出加快現代農業建設,推進農業科技創新,健全公益性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因此,媒體作為黨的耳目喉舌,在農業技術推廣宣傳上有義不容辭的責任。分析單位的選定:在《農民日報》選定時間內以農業技術推廣內容為主的報道,包括新聞、文章、照片等。每一則新聞或文章中的配圖作為同一個分析單位,不單獨抽取出來分析。由于《農民日報》發行數量較多,如果每一期都分析,工程量比較大,因此我們采用抽樣的方法,每周抽取一個樣本。由于周六和周日報紙不發行,為了確保樣本量足夠,因此我們選擇每周三發行的報紙作為抽取單位,按照等距抽樣的方法依次抽取樣本,如有缺失的樣本則跳過繼續抽取。如有一個版面有多個農業技術推廣的報道,則優先選擇位置醒目靠前的新聞。(二)類目建構。筆者根據相關文獻和研究目標的需要,依據下列六項指標進行類目構建。這六項指標分別是:1.報道篇幅。根據新聞報道字數的多少,分為五大類:(1)200字以下;(2)200-800字;(3)800-2500字;(4)2500-5000字;(5)5000字以上。2.報道體裁。根據研究目的的需要,分為九大類:(1)消息;(2)通訊;(3)評論;(4)新聞專訪;(5)新聞特寫;(6)文藝作品;(7)讀者來信;(8)圖片;(9)其他。3.報道版面。依據報紙版面的劃分,分為頭版、二版、三版、四版、五版、六版、七版和八版。4.報道立場。根據報道內容分析,報道立場共分為四大類:正面、中性、負面、無法判斷。5.報道地域。根據報道內容中出現的地域,分為九大類:華東、華中、華南、華北、東北、西北、西南、全國、國外。報道內容中出現多個地區則視為全國范圍。6.報道主題。參考2012年8月新修改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技術推廣法》②以及農業技術推廣的定義,報道主題可分為十六大類:(1)優良品種(水稻、玉米、棉花、油菜、烤煙、蔬菜等的優良品種);(2)作物栽培技術;(3)養殖技術;(4)植保與疫病防控技術(植物病蟲害、動物疫病和其他有害生物防治技術);(5)農產品收獲、加工、包裝、貯藏、運輸技術;(6)農田水利、農村供排水、土壤改良與水土保持技術;(7)農業機械化、農用航空、農業氣象和農業信息技術;(8)農業投入品安全使用、農產品質量安全技術;(9)農業防災減災、農業資源與農業生態和農村能源開發技術;(10)農產品銷售和市場需求信息;(11)其他農業技術;(12)農技推廣體制機制;(13)政策監管;(14)專家指導;(15)農業示范;(16)農民培訓。
科技服務方式研究論文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中國深層政治經濟體制創新的一個系統工程,增加農民收入是這個工程中的核心工程。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既是當前緊迫而繁重的任務,也是今后長期而艱巨的工作。在現代科技被廣泛應用的今天,只有不斷加強農業科技創新,加速農業科技推廣,才能真正實現農村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進一步拓寬農民增收渠道,促進農民收入持續快速增長。
一、創新科技服務方式是增加農民收入的迫切要求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科技進步是經濟社會發展的決定性因素。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和經濟全球化步伐的不斷加快,經濟競爭科技化的特征日益明顯。當前,雞東縣的農業技術相對落后,農業資源的利用率遠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特別是農民在用水、用肥、用種等方面差距較大,農業科技成果轉化難,農產品深加工實現難,農業信息獲取難,千家萬戶的農業生產難以適應千變萬化的大市場,農戶分散經營滿足不了市場經濟的規模生產,農產品結構單一滿足不了社會的多樣化需求。只有創新科技服務方式,貼近基層,引導農業生產,才能加快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增強農業發展后勁,為農民增收提供動力源泉。
二、創新科技服務方式是改變農村科技落后狀況的必然選擇
隨著現代農業經濟的發展,農民對農業技術有了新的需求,不僅需要種植、養殖技術,而且延伸到加工、貯藏、保鮮、轉化等領域;不僅需要高產栽培技術而且要求優質、無公害、反季節生產等技術。但是在向市場經濟轉軌過程中,因受現行體制、農民自身素質等方面的影響,傳統的科技服務體系存在著服務體系不健全、服務功能單一、服務手段落后、服務技術棚架等問題,使農民科技服務面臨著許多困難。
(一)服務體制不健全,服務隊伍不穩
農業推廣現狀分析及改進對策
目前我國農業推廣的特點。
目前在我國各省市農業推廣體系完善和發展的過程中,體現了我國總體的一個發展趨勢,能夠旗幟鮮明地突出我國特有的發展特點,是各省市在加強農業推廣工作效率和服務水平的過程中走出來的一種模式。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是農業技術推廣隊伍不斷壯大。目前,我國各省市的農業推廣隊伍涵蓋了大中專以及各種級別的專業技術職稱,農業推廣隊伍的總體素質不斷上升;其次是農業推廣網絡比較完善。通過建立五級農業推廣服務網絡,銜接了農業推廣體系的各個發展層面,不斷地解決“最后一公里”的問題;再次是農業和農村經濟有了長足發展。通過農業推廣服務體系的建立,農業技術的推廣力度大大加強,帶來的便是農業技術的采用范圍不斷地擴大,我國農村經濟和農業得到了農業技術的支持,不斷地發展;四是農民科學文化素質進一步提高。農業推廣工作的不斷深入,必然使更多的村民受到進步農民的影響和帶動,加強新技術、新知識的采用,從而不斷提高自身的素質水平。
我國農業推廣的現狀分析。
社會化服務不到位。在農業推廣發展的過程中,我國盡管一直在尋求一條較為合理可行的道路,構建高效的農業推廣體系,但政策支持力度并不是其優勢所在,社會服務基礎設施建設較為薄弱,即表現在沒有形成良好的內、外環境氛圍,導致分割國家環境、社會觀念、社會基礎設施,投資環境產業的技術基礎。盡管有嘗試建立多樣化的推廣模式,但單一的、行政體制推廣性方法較多,仍不能解決自由發展的問題。制度不健全、管理缺位。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初,我國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技術推廣法》,該法規的出臺對于加強農業推廣工作,促使農業科技成果和實用技術盡快應用于農業生產,保障農業的發展等具有重要的意義,但多年來很少對此法規進行修改,有些條款已經不適應新時期農業及農村發展的需要,并且缺少相應的實施條例來保證其順利實施。已有的農業推廣體系制度中缺少對農業推廣人員的監督與激勵機制,這使得基層農業推廣人員缺乏應有的職業準則,沒有激情去研究技術傳播科技,最終使得農業推廣人員在工作上不作為。制度的不健全導致了管理上的缺位,具體表現為兩方面:一是管理層面和執行層面不作為,即農業推廣體系中的管理者和從事農業推廣工作的推廣人員沒有按照規章制度盡到管理者和執行者的職責;二是農業推廣體系中的管理者沒有對執行層面的農業推廣人員的不作為進行應盡或必要的監管。以上這兩方面導致了我國縣鄉兩級的農業技術推廣人員不是推廣農業技術而是推銷種子農藥化肥等農業生產資料,多年來,農業推廣機構形成了內容與形式不相符合的局面。農業技術推廣人員的自身的綜合素質偏低。我們國家的農業技術推廣人員的專業水平普遍不高,特別是技術性專業人才缺乏,經營管理的農業專業人才更少。由于人員專業技術以及綜合素質偏低,不利于農業技術推廣,也阻礙了農業生產力的快速提高。我們國家農業技術專業人才缺乏,造成部分農業技術性問題無法得到有效解決。因此,農業技術團隊在農業技術的推廣過程中積極性不高,對于自己所肩負的責任與使命也沒有正確認識,對于農業技術推廣在農業生產中發揮的積極作用沒有引起高度重視,使得農業技術推廣的效率比較低,推廣的范圍也十分有限,阻礙了農業生產力提高的速度,反過來也會制約農業技術推廣的速度和力度。資金投入不足。我國早在1993年頒發了農業技術推廣法,這對于農業技術促進農業生產力發展引起了高度重視。然而農業項目的開發、技術宣傳以及推廣在沒有足夠資金的保障是無法順利推進的。國家在農業技術推廣方面投入的資金還不夠,嚴重影響了農業技術推廣工作的積極主動性以及創造性。
新形勢下加強農業推廣變革的策略。
針對上面的現狀問題,農業推廣工作雖然受到各方面的制約,但是應查找主觀原因,探討新的思路方法,以適應農業發展新時期的需要,因此,農業推廣應加強以下幾方面的工作。政府部門要加大對農業技術推廣的支持度。政府部門對于農業技術的推廣起著極為關鍵性的作用,需要創建由中央政府部門和地方部門共同籌措的農業推廣費用,以公益性推廣投人為主的投資制度。WTO中明確規定,病害防治、農民技術培訓、技術咨詢服務等推廣工作都是由這種公共基金來支付的。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全世界每個國家對該項政策制度的大力支持。此外,政府部門需進一步完善融資制度,鼓舞私營單位進行資金的投人推動農業技術的有效推廣。加強農業技術推廣的制度創新。確立農民對技術需求的主體地位,提高農民采納農業新技術的自愿性。建立農民參與選擇推廣技術的機制,作為政府職能部門的農業推廣部門應該及時地把市場需求的正確信息、先進技術傳遞給農民,讓農民自己選擇,引導千家萬戶自愿采納農業新技術。著力解決農業推廣體系中激勵機制的問題。廣泛采取市場化的激勵手段進行推廣機制的創新,大力調動農民企業等社會力量參與農業技術推廣工作的積極性。比如支持農技推廣機構和農技人員開展技術承包、有償服務,訂立超產提成、減產賠償合同等。加大對農業技術專業人員的教育與培訓力度。農業技術推廣工作主要取決于推廣人員的自身素質,務必加大農業技術推廣人員的教育與培訓力度。高度重視農業技術專業人員的專業能力以及文化素質的培養,讓他們早日成為這方面的“專家”,有效解決農業技術推廣工作過程中所碰到的技術難題,真正發揮農業技術專業人員的特長。此外,要努力解決技術人員的生活、待遇等問題,切實調動廣大農業技術人員的積極主動性,加大農業技術推廣的力度,早日實現農業技術推廣的目標。加大資金投入力度,完善技術推廣內容。農業技術推廣過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它需要長時間的積累和努力,并且需要一定數量的資金作保證。因此,政府有關部門要加強對農業技術創新應用的重視,加大資金扶持力度,及時引進先進設備,并適當的給予政策支持,從而保證農業技術的有效推廣。在此基礎上,農業技術推廣人員要注重技術的實際推廣效果,在技術講解的過程中明確了解農業生產者的內在訴求,盡量做到有的放矢。例如,在推廣某種子的種植新方法時,不僅要講解如何種植會提高農作物的產量,還要讓農民群眾學會挑選優良種子,合理搭配作物品種,才能提高產量。改革當下原有的農業技術推廣形式。在目前的全新形勢下,政府單位要改變原有的角色,不僅僅是簡單的從事于技術的推廣。技術推廣最終的決定全要在于農民的自主經營上,加強農民在推廣決策上的力度,將原有的“行政強制式”的推廣方式轉變為“引導式”和“服務式”。在技術產品的挑選方面,千萬不要盲目的去追求尖端的新技術,而是需要依據我國當下農業的現實狀況及農民整體的文化素質情況來進行農業技術的現行推廣工作。加強農業信息網絡化技術的開發和應用。新時期的信息化網絡技術使農業推廣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多彩。通過信息網絡化技術的開發應用,將各種農業推廣方法相互融合,優勢互補。打破時空限制,既可多點多層次交流,又可一對一交流;組織人員開發農業技術數據庫,將農業新技術和新成果本地化、數據化、信息化、網絡化,提高技術信息共享利用,加強技術信息利用效率;開發各層次推廣人員、對象交流平臺,建立問題的發現、上傳、解決、反饋機制。如梅縣城東鎮自主開發糧食生產信息化栽培管理技術,系統建立鎮級農業服務網站(城東鎮網上農民社區),合理利用市縣農業信息網,遠程教育網傳播當前農業技術、新成果;建立病蟲害圖片庫、病蟲害癥狀檔案,制作病蟲害防治課件并提供下載共享服務;開通農業短信群發系統、即時交流平臺等。農業技術推廣工作肩負著農業發展的廣闊前景,肩負著農業現代化進程順利進行。雖然在當前我國的農業技術推廣中有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但這并不能減少我們將農業科學技術應用于農業生產中的決心。農業的生產方式已經不再是過去的從土里刨食的傳統模式,我們要轉變思想,大膽創新,將農業科學技術轉換成農業現代化生產的主要動力。
社會網絡對農業技術擴散影響
[提要]在梳理社會網絡對農業技術擴散影響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化社會網絡與農業技術擴散關系的研究。采用文獻法、對比分析法對國內外已有的文獻進行梳理,發現國內外學者普遍認同社會網絡對農業技術擴散具有正面積極的影響,且不同社會網絡類型對同種農業技術擴散影響存在差異,同一社會網絡類型對不同的農業技術擴散影響也存在差異。此外,國內外研究普遍集中于單一網絡節點的研究,對多元網絡節點的研究少。因此,為增強社會網絡對農業技術擴散的正面影響和農業技術擴散現實指導意義,需在社會網絡時空差異、多元網絡節點的社會網絡影響和研究方法優化方面做更為深入的研究。
[關鍵詞]社會網絡;農業技術擴散;農業技術采納;農業現代化
一、背景與問題
農業技術擴散是一個社會性過程,美國學者瑞安和格羅斯1943年開啟社會網絡與農業技術擴散影響關系的研究,隨后Kaivan[1]和鞠洪云[2]等也加入研究領域,研究結果表明社會網絡關系的強弱、社會網絡類型和在網絡中所處的位置等因素在不同程度上對農業技術擴散產生影響。隨著農業技術進步和社會變遷,社會網絡對農業技術擴散的影響再次引起了國內外學者的關注,如國內霍學喜[3]、楊志海[4]、陸遷[5]、陳萬明[6]和徐翔[7]等基于實證分析發現,社會網絡會對農業技術擴散及采納產生影響,但影響性質和程度因社會網絡和農業技術類型等因素不同而不同;國外Nicholas[8]、Lori[9]、Daniel[10]和Yuko[11]等提出農業技術擴散與社會網絡主體及其類型有關的觀點。因此,梳理總結國內外相關研究結果,有利于弄清當前社會網絡與農業技術擴散影響研究的現狀和待深入研究的領域,有利于厘清社會網絡對農業技術擴散影響的性質和程度,以及社會網絡哪些主體起主要作用,為縮短農業技術擴散時間、促進農業技術采納和推進農業現代化提供參考論據。
二、農業技術創新與社會網絡關聯性研究
(一)農業技術創新。農業技術創新旨在提高農業生產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生態綜合效益,通過市場將農業新思想、新技術和舊生產要素重新組合得到新的能夠長期增值的農產品的過程。農業技術創新是一個完整且復雜的系統,包含了研發、推廣、改進和應用等,具有難度大、周期長和類型多樣化等特點[12]。其實質是將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有別于一般的技術創新,具有更為明顯的生物性、風險性、外溢性和綜合性等特點[13]。農業技術擴散和采納屬于農業技術創新的一部分,是農業新技術、新思想農民或者農業企業采納的社會性過程,受科研人員、技術推廣人員、農戶和技術推廣站等主體的影響。這些主體構成了農業技術擴散及采納的社會網絡,不同主體擁有的社會網絡及各自所處的網絡地位影響著農業技術擴散速度及采納效率。也就是說,農業技術創新與農業技術擴散和采納是包含與被包含的關系,即農業技術創新包含了農業技術擴散和采納,農業技術擴散和采納被包含于農業技術創新的組成部分;社會網絡直接影響著農業技術擴散和采納,也影響著農業技術創新。(二)農業技術擴散和農業技術采納。農業技術擴散是一種農業新技術、新發明和新成果從創新源頭成圓形向外擴散,并不斷被農戶、農業合作社和農業企業等農業從事者認識和采納的過程,其核心是節約資源、保護周圍生態環境[13]。此外,農業技術擴散還受到技術、傳播方式和接受者等多方機制影響,是一個有著眾多主體參與且互相影響、在時間和空間上變化的過程。農業技術采納則是農戶、農業合作社和農業企業等農業從事者在不確定的情況下,通過對新技術新信息進行收集、整合和評估后做出接受或者拒絕的行為過程[14]。由此可見,農業技術擴散是農業技術創新過程之一,而農業技術采納是農業技術擴散的結果。即農業技術擴散是農業新技術、新發明和新成果通過社會網絡等媒介向農戶、農業合作社和農業企業等農業從事者傳播,不同類型的農業從事者對其進行感知和評價后決定是否采納的過程;農業從事者采納與否是擴散的結果。(三)社會網絡。中國農村社會是一個以血緣、親緣、地緣和業緣構成的熟人社會,“差序格局”特征顯著?!安钚蚋窬帧敝敢宰约簽橹行?,按照與自己距離向外由近及遠一圈一圈地劃分關系,反映了人際關系的親疏遠近。農村社會網絡與此類似,是以農民個體為節點,通過一定的關系相互連接而形成的社會網絡[13]。在這個網絡中,每一個村民都可以作為網絡的中心,通過溝通交流等方式與其他節點建立關系,實現共享農業技術、農產品銷售、就業創業等信息資源目的。改革開放以來,以熟人為基礎的社會網絡關系正由感性選擇向理性選擇轉變,農民以自己為中心并根據心理距離的遠近及利益訴求程度劃分社會關系,傳統的社會網絡不再適應新時代中的農村發展,社會網絡關系也已變得冷漠化和資本化[15]。由于農業技術參與主體的社會網路類型和關系強弱等方面不同,帶來對農業技術認知、評價和決定的差異,最終影響農業技術擴散及采納。
農業科技成果產業化分析
1農業科技成果產業化的含義
農業科技成果產業化主要是指在農業發展中,將技術先進、具有較高的經濟效益的農業科技成果進行商品性的生產,并通過網絡化的營銷模式,將技術成果轉化成為社會技術的經濟活動。農業科技成果產業化是一種商品性生產和技術經濟活動,其主要的構成要素包括成果、生產和市場,其中科技成果是基礎,市場需求是前提,規?;纳a是產業化的重要保證。
2影響農業科技成果產業化的關鍵信息因素
在我國農業科技成果產業化卻存在很多的矛盾現象,雖然農業科技成果層出不窮,但所產生的實際經濟效益卻不高,引起這一矛盾的關鍵因素主要在于我國農業科技成果信息的與接收諸環節中的各種障礙。其中影響農業科技成果產業化的關鍵信息因素主要體現在如下6方面。2.1信息的傳播形式較為落后。農業技術成果經濟效益的大小與信息傳播的形式有很大關系,我國農業生產的最大特點是農業生產者數量大,基本的文化水平較低,對于農業科技成果的掌握能力不足等等,雖然廣播電視、報紙期刊等傳媒在農業科技成果的傳播中發揮了一定的作用,但是我國農業科技推廣機構和農業科技信息持有者尚未適應市場經濟,造成農業技術成果產業化的信息傳播形式相對較為落后,沒有有效的溝通傳遞機制。2.2農業科技信息網絡資料匱乏?,F今是一個互聯網發達的社會,但是在我國農業科技發展中,網絡上關于農業科技成果的信息資源較為匱乏,而且網絡用戶也極為稀少,很多農民對農業科技信息的獲知仍就主要停留在廣播電視、報刊雜志、推廣組織等。農業信息網絡技術并沒有真正發揮出來,導致農業科技信息傳播慢,時效性不強。2.3農業生產者對科技成果的接受積極性不高。農業科技信息成果產業化離不開市場的需求,信息供給與需求雙方共同作用是農業科技成果順利進行產業化的前提。在我國農業科技成果能夠被接受主要取決于它能夠帶來更多的生產效益,降低農業生產成本,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但由于絕大多數的中國農民不會輕易接受風險不明的農業科技信息,這種不積極性也導致了農業科技成果產業化發展的不利。2.4科技成果信息傳播過程中的不穩定因素??萍汲晒畔鞑ブ写嬖诤芏嗖环€定因素,由于我國地大物博,不同地理位置的農業發展環境各不相同,導致科技成果技術并不是具有普適性的,如果農業科技成果信息沒有充分考慮到農業生產的地域性特點,沒有將農業科學技術與當地生產條件相結合,就會使農業科技成果信息失去其真正的效益。2.5技術持有者與技術投資者存在溝通問題。由于技術持有者對農業科技成果的保密心理和我國很多法律、政策的保護性措施,使得技術成果的信息不完全,導致技術投資者對農業科技成果了解有限。同時投資者出于保護自己投資利益及規避風險的本能,總想更多地獲得有關的技術信息,這就出現了技術持有者與技術投資者之間的溝通困難,對農業科技成果產業化的推廣帶來阻礙。2.6信息的轉移存在“信息差”。由于知識和文化水平的差異,在信息傳播福特集團接受者之間,甚至在接受者群體之間都存在著“知識差”,在農業科技信息上也存在一定的轉移“信息差”。如科技發達地區轉向科技不發達地區;由發達地區的衰落科技轉移到落后地區變為先進型科技等等,這種信息差導致科技成果推廣較為困難,沒有真正達到平民化和普及化。
3提高農業科技成果產業化的解決對策
3.1建立健全農業科技推廣機制。加大對農業技術推廣項目的投資力度,建立推廣項目的基金管理制度,為農業科技推廣提供有利資金支持。在推廣上還可以在民間成立推廣組織,以農民專業協會為代表,對政府農技推廣給予充分的補充,使農業技術成果推廣難免更為廣泛和具體,同時還可利用涉農業企業等中介組織進行技術推廣,從而拓寬農業科技成果推廣的渠道,加快農業科技成果的產業化進程。3.2實現農業科技成果推廣信息化。在農業科技成果推廣中要采用現代化的推廣手段,提高農業科技信息傳播效率。在推廣中除了要利用廣播電視、報刊雜志、推廣組織外,還可以充分利用互聯網的優勢,加快建設農業科技信息網絡化,使信息推廣手段能夠達到全方位、多角度地傳播農業科技信息,加強農業科技成果的在線推廣。3.3縮短農戶科技信息的傳輸路徑。在農業科技信息傳遞中,要合理規劃傳輸路徑,盡可能的縮短農業科技信息的傳輸路徑,減少中間環節中的不穩定因素,實現農業科技成果信息傳遞的直線性,同時對于農業科技成果的信息內容要標準化,通俗易懂,能夠被廣大的農民受益者接受,從而調動農民對農業科技成果接受的積極性,擴大對科技成果的市場需求,從而加快農業科技成果產業化的發展。3.4建立完美的科技信息的管理體系??萍夹畔⒌耐茝V離不開投資用戶的大力支持,為了使科技信息的持有者和投資用戶的協調溝通,最終達到科技成果的市場化。就要建立完善、開放的科技信息管理體系,在一定程度上做到科技成果信息的公開和共享,這樣既可以保障科技成果持有者利益,又可以促進投資者的開發,最終實現科技成果產業化的有效保障。3.5信息推廣要因地制宜。農業科技成果推廣要根據不同的環境和發展要求,精心選擇技術信息對象,因地制宜地做好科技成果和成果形式的選擇工作,以提高產業化效率。從而實現經濟層次的提升,實現農業科技成果產業化的最大經濟效益。
探討圖書館對三農的影響
一、依托學院“農”的優勢
為“三農”服務黑龍江農業經濟職業學院以集教學、生產、科研、推廣、培訓為一體的校內外實訓基地為載體,依托自身的科研和教育資源優勢,產、學、研緊密結合,探索出“農業人才培養與社會服務并舉”的產學結合新模式,成為服務“三農”第一線上一支活躍的力量,近五年,累計培養各類農業技術和管理人才1萬多名,絕大多數成為落地人才,培訓了近3萬名基層農業技術人員和農民。同時結合自己的教學專業,在校外教學、科研、生產三結合的基地遍布整個黑龍江省,包括農、牧、副,為黑龍江省“三農”事業的發展做出了極大貢獻。此外,學校定期會有相關專業專家帶隊赴基地進行服務,圖書館經常隨隊前往,在和本校專家溝通后,攜帶與基地相符的技術和文化資料,針對所去基地的特色,制作相應的宣傳和發放材料,同時因地適宜選派得力的信息服務人員,在農業技術專家講授或解答農業生產中問題的同時發放相關資料,開展信息服務。實踐證明此項工作非常受歡迎,當地農民不但能了解適合本地特色農業生產的技術信息,同時,還可以學習文化知識,所帶信息資料,基本是一搶而空。這也是圖書館在服務三農的一個方面。[2]3依托農職院校培訓部舉辦培訓的優勢為“三農”服務隨著國家和黑龍江省對“三農”的重視程度逐漸加大,各種各樣有關提高農民科技水平、增加農民收入的培訓在逐步展開。其中較為大家熟悉的“陽光工程”培訓每年就培訓各類農民工20余萬人。
根據黑龍江省農委安排,黑龍江農業經濟職業學院自開始舉辦“陽光工程”農民創業培訓到現在,培訓的各類農民創業人員近超過1000人。他們覆蓋了牡丹江省的各個地區,并且成為當地到致富的帶頭人。同時還舉辦了陽光工程營銷帶頭人培訓班等,也召集了一部分農民、農技人員等參加培訓,以上的這一部分人也成為圖書館為“三農”服務的主要對象。由于這部分人相對于農民來說,具有更高的文化知識基礎及影響力。因此服務好這一部分人也就服務了他們周邊的一群人。即以服務參加培訓少部分人,通過其輻射周邊其他人,達到服務更多人的目標。對于這些到校參加“陽光工程創業培訓班”及“陽光工程營銷帶頭人培訓班”等各類培訓班人員,圖書館更是想盡一切辦法積極地為他們服務,我們通過辦理短期圖書證的辦法,讓他們在學校培訓期間能夠自由進入圖書館各個借閱室及電子閱覽室,通過圖書館工作人員的介紹及講解,使其能夠了解圖書館的圖書資料收藏情況,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并引導其積極利用圖書館的電子信息資源,如電子圖書、數據電子資源等,使其能及時了解一些較新的農業科技政策、服務行業、文化醫療衛生等的最新信息,更好地為他們服務。同時也為了更加完善我們的服務,通過互留QQ號等聯系方式,保證了他們離校后的信息需求。
二、依托農職院校圖書館的信息資源優勢
為“三農”服務作為一個以農學、畜牧等為重點專業的高等農職院校,在圖書館信息收藏方面農業、畜牧等專業的書籍就成為重點收藏的對象,對且隨著這兩個專業成為國家重點專業后,對與其相關的專業信息的收藏力度就變得越來越大,范圍也更加廣泛。同時圖書館也收藏一些與農業相關的資料,比如學校培訓部為農民培訓的各類資料、學院與牡丹江電視臺共同錄制的由我院農學院、動物科技學院及其他相關學院教師主講的“農經學院大講堂”視頻等。有大量的文獻信息資料、通俗易董的視頻資料、最新的農業、畜牧等的專業知識和最新的農業、畜牧動態信息資料等,使得圖書館服務人員就能更好地為“三農”服務,為農民的創業增收盡自己的一份綿薄之力。
三、結語